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外围体育投注app > 媒体关注

[大皖新闻]池州:全面绿色转型 争当示范引领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大皖新闻 发布时间:2024-09-30 08:33
[字体:]



池州城


作为一座区位优越的滨江之城、自然秀美的生态绿城、享有盛誉的文旅名城、加快崛起的产业新城,池州市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频频“出圈”出彩,引发各界关注。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近年来,池州市锚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战略,坚持产业强市、生态立市、人才兴市,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高品质城乡、高效能治理,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与进展。

向“新”逐“绿”高质量发展上台阶

在安徽星河动力公司,可实现垂直着陆回收的“智神星一号”运载火箭近期已完成整流罩系列试验。落户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4年多来,这家民营企业在液体动力可回收火箭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去年5月,“智神星一号”液体火箭总装下线后,该公司的研发和装配人员一直在进行各项试验和准备工作,力争2024年底实施首次飞行试验。




安徽星河动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位于池州高新区的鸿叶集团在竹制品方面一直处于行业领先位置。近年来,该公司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进行新产品的改造迭代升级,“网红”产品竹吸管就是其一。“我们从2017年开始,先后聘请4个博士团队,耗资1000多万元进行竹吸管的研发。”该公司副总经理杨德震介绍,作为“新秀产品”,竹吸管一经面世就受到海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2023年12月,鸿叶集团作为国内唯一的民营企业受邀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向世界分享“以竹代塑”的经验。目前,该公司已建成国内最大竹签、竹筷、竹吸管生产和出口基地,产品远销110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参与制定的《竹饮用吸管国际标准》成为国际上首个“以竹代塑”类产品ISO标准。目前,当地正全力推动竹产业精深加工、打造百亿级竹产业集群。

立足新材料、半导体等现有产业基础,近年来,池州市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聚焦汽车轻量化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商业航天、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围绕做大配套提升支撑力,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全力融入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孕育未来产业,当前,池州正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半年,该市730户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832.3 亿元,增速居全省第 4 位;2024 年上半年,池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居全省首位,已连续10个季度保持全省前两位。

水清岸绿 高水平保护显成效



池州滨江公园


金秋时节的傍晚,池州主城区滨江公园内人流如织,市民或在跑道上锻炼,或在游乐场嬉戏,或在江岸边赏景……“以前这里废旧工厂林立,环境脏乱、杂草丛生,也没有路,只能从很远的地方眺望江面。现在政府在这里建了滨江公园,晚上还有灯光秀,我经常带孩子来吹吹江风,亲近大自然!”来此散步的市民谭善文感慨道。

池城滨江公园地处原507码头片区,曾经砂场、养猪场及各类违章建筑扎堆。前几年,池州市出台《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池州段)实施方案》,要求把池州长江岸线和滨江区域打造成生态修复样板区,塑造现代化滨江城市风貌。此后,相关部门治理污染和生态复绿两手抓,让507码头片区蝶变为集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市民公园。

近年来,池州市持续推进长江(池州段)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加快建设水清岸绿最美绿色生态廊道,为“守护一江碧水”筑牢绿色屏障。去年,该市以打造长江(池州段)最美生态廊道为主攻方向,全年完成营林造林41.23万亩,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如今,行走在沿江大堤上,两岸林木郁郁葱葱,“见江即见绿”已成为长江池州段的真实写照。

让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池州高质量发展的成色。近年来,池州市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聚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美丽池州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今年1~6月,该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55,居全省第3位;PM2.5浓度35微克/立方米,居全省第2位;25个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9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被誉为“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的石台县,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96%以上,水质达标率 100%,森林覆盖率 84.6%。2023年,石台县获评“全国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绿色生态既是池州最大特色,亦是最大优势。近年来,池州市以生态为特色,以绿色为底色,持续发力,坚守底线,奋力谱写出美丽中国的池州新篇。

以人为本 高效能治理暖民心


池州主城区滨江幼儿园

2024年4月,池州主城区龙舒路与屏风路交口,一座140米长的人行桥建成投用,横跨清溪河两岸,为周边2800余户居民的出行带来了巨大便利。“上班和接送小孩终于不用绕远路了!平时还能在桥上溜达。”人行桥西岸居民陈明孝高兴地说。在农村,加快建设中的四好农村路,也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路、产业路、幸福路、连心路,备受好评。

今年夏天,在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部上海知名专家工作室门口,患者们携带着病历资料早早排起了长队。“不用辗转去大城市,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市民游俊春对此感到十分满意。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邀请沪苏浙发达地区知名专家来池跨城坐诊、远程医疗会诊成为群众身边常见的事。

近年来,池州市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百姓福祉,扎实推出一项项惠民政策,加快办好一桩桩暖民实事,并把一件件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2023年,该市10项暖民心行动和省定50项民生实事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切实把群众“需求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

池州市还持续完善社会救助机制,通过改变以往“人找政策、单方求助”的传统模式,探索“政策找人、综合施救”新方法,建立主动发现机制,让更多需要被帮助的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更多符合条件的低保、特困人员感受到了政府的关心与温暖。在切实守住民生保障底线的同时,该市还注重让受助人员既有精心的物质帮助,也有暖心的精神关怀。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需求,伴随一桩桩民生实事落地见效,一幅民生幸福画卷正在池州大地徐徐展开。据统计,2023年池州市民生支出增长11.8%,占财政支出的83.5%,2024年上半年持续保持80%以上的民生支出占比,在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投入力度只增不减,用真金白银真正守住民生承诺。

在近日结束的池州市委五届六次全会上,池州市委书记朱浩东表示,池州市将继续围绕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战略定位,聚焦“经济发展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结构由‘原初重’向‘高新绿’转变、生态建设由外部约束向内生动力转变、城市发展由区域小格局向开放大舞台转变”等四个“转变”,促进“人民生活品质更优、促进党的建设质量更优”,坚定信心、敢闯敢试,攻坚克难、创先争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池州篇章。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朱春友/文 通讯员 吴骏 张延鹤/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