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走遍池州 > 历史人文 > 池州故事

何以池州

阅读次数: 作者:程天康 信息来源: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4-05-29 09:05
[字体:]

池州,皖江最古久的一座滨江名城,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是一方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热土。池州,立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距今1400余年,别称“秋浦”“池阳”。用“池”为州名,明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池州人丁绍轼说“郭外即湖,湖外为江,郡治襟江带湖,城阙宫室,宛在‘池’上,故名”。这里山水灵秀、人才辈出,人文荟萃。南宋王十朋赞池州“城南风物似西湖,万里归舟入画图”,清代杨森盛赞池州“千载诗人地,无花亦此村”。越文化、楚文化在这里碰撞,儒文化、佛文化在这里交融。这里有距今30万年的人类古化石“东至人”,有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商周矿冶遗址。这里有“戏曲活化石”傩戏,有“京剧鼻祖”青阳腔。池州,安徽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以“名山、秀水、富硒地、好空气”著称天下。

股肱重地,江南要冲。池州东北与铜陵接壤,南与黄山为邻,北与安庆隔江相望,西与九江、景德镇相连。春秋吴地,战国属楚,秦故鄣地,汉、晋、齐、宋、梁、陈、隋之间未立池州,诸县外附他郡。池州始立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州治石城,贞观元年撤,唐永泰元年(765)复立池州时,将州治从石城迁移到今天的池州城。池州从初领二县,到永泰年间领四县,再到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将原属江州的东流县划属池州。至此,池州稳定统领贵池、建德、石埭、铜陵、青阳、东流六县,直至清末,悠悠千年,均为州、郡、军、路、府一级建制。

明、清一统志载:“池州之城,临瞰大江,为金陵上游之地,当吴越之冲。浸以清浦,镇以齐山。上引荆巴,下控吴越。山川清旷,江山千里。洪流环绕,沃野弥望”。池州之所以能立为“州”,与池州重要的战略地位分不开。唐朝廷为加强沿长江的镇守力量,特别是防止大盗方清和巨匪陈庄相互勾结,占据山洞,断绝江路,待机谋乱。于是接受李芃的献策,复建池州,州治移至秋浦河入江口,也即现在的池口,李芃因此成为池州首位有史册记载的刺史。他上任后,依山就势,筑堤阻水,筑土为城,扼守江防。于是,池州第一次有了城池的基础。

晚唐著名诗人政治家杜牧、当过宰相的萧复、任过中书令的裴度等都在池州当过刺史。北宋名臣包拯、首修池州志的王伯大,助尤袤翻刻《昭明文选》的袁说友等在池州任过知州。明、清以下,历任行政长官中,有的修筑城池,如史定之、王伯大、何绍正;有的为民办案,兴利除弊,如包拯;有的询问乡老,安抚病弱,如窦潏;有的临危不惧,与城共亡,如赵昴发等。他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可圈可点。

池州古城历经多次被毁,多次修复和增筑,逐步拓展了规模和范围。至嘉定十二年,城廓基本固定。明正德十二年知府何绍正筑城,并设了七门,为通远、为毓秀、为九华、为秋浦等,为纪念昭明太子萧统,将当时的秋浦门改为秀山门,沿用至今。清代时,城墙周长已达四公里,外墙高二丈三尺,里墙又高出外墙三分之一。巍巍七门,是池州历史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池州城内有三状元、牌坊、孝肃等十多条古街道。今除少数街道废弃外,大部分古街道仍保留着。孝肃、牌坊两条街道青石路面,古风犹存。

山川秀丽,诗韵千载。池州山川秀丽,风物潇洒,造化神功构建出仙境般的山水园林。涌泉飞瀑,高台幽洞,松涛云海,或雄奇或俊逸或清幽或浑厚,点缀着无数峰峦沟壑。这里有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是中国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日出、晚霞、云海、雾凇等自然景色蔚为奇观,享有“莲花佛国”“东南第一山”的美誉;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宏大的动植物基因库、华东最后一块原始森林的牯牛降;有国际重要湿地、中国鹤湖的升金湖;有因《清明》《杏花村志》而名扬天下的第一诗村杏花村;有第二届全国最美家乡河之称的秋浦河。还有齐山、仙寓山、大历山,平天湖、九华河、尧渡河,大王洞、蓬莱仙洞等等,可谓遍地珠玑,美不胜收。诗城、诗村、诗山、诗河,共同谱写了诗韵千年。

景因诗文名,迹以人物重。古今英才俊彦钟情于池州山水,池州山水给予了他们灵动的诗情和无尽的灵感。晋唐以降,陶渊明、萧统、李白、刘禹锡、杜牧、范仲淹、包拯、梅尧臣、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岳飞、陆游、杨万里、王阳明、汤显祖、姚鼐等文学巨匠游历于斯、吟哦于斯,留下了无以数计的佳作,池州府志均有记载。

陶渊明行船过池州,写下《经钱溪》,开创了池州有史记载诗歌的先河。他“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东流,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盛唐时期,天才诗人李白来到池州,全身心地融入池州的山水人文。“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秋浦歌十七首》,使秋浦河成了“一条流淌着诗的河流”。“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李白有关池州的诗歌作品计40余篇,诗歌中出现“秋浦”之名30次,出现“清溪”之名12次,可见他对池州是多么钟情,多么眷恋。李白之后,对池州诗歌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杜牧于会昌四年至六年任池州刺史,他以官员的身份对池州进行了诗意的推介。“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为中国诗歌史开创了“翠微亭”与“菊花插满头”的美好意象,唱和之作达千余首,齐山因之成为诗山、文山、官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千古绝唱让池州的杏花村蜚声中外。刘禹锡惊叹池州“自是造化一尤物”。苏轼“大江南兮九华西,泛秋浦兮乱清溪。水渺渺兮山无蹊,路重复兮居者迷。”岳飞戎马一生,极少写诗,全集只有11首诗,其中就有两首作于池州。“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元朝萨都剌“相逢桥上无非客,行尽江南都是诗”。今天,当我们徜徉在池州大地上,吟咏着先贤们的珠玉之声,注视着先贤们的锦绣之像,油然而生出一种别样的胸襟和气度。

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曾被流放到吴头楚尾的陵阳山区。汉代,陵阳县令窦子明在池州得道成仙,人们口口相传。梁武帝长子萧统,在池州编著《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成为后世“显学”,历代研究注释文选最好的版本“尤刻本”也诞生在池州,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大奇观。昭明太子为池州的山山水水和民风民俗,注入足量的研究元素,为纪念他而起的春社祭典活动和遗存,遍布池州的城镇乡村,人们称之为“昭明崇拜”。唐代以后,名人履迹屐痕纷至沓来。大诗人李白数游秋浦与清溪,改九子山为“九华山”,从唐沿用至今。诗僧金乔觉卓锡九华,苦行修持数十载,使九华山成为地藏菩萨“应化”之地,成为今天闻名世界的国际性地藏道场。曾任池州刺史的杜牧,是池州近千年来当之无愧的首位推荐官。他用两首诗,铸就文人雅士们的“精神家园”,赢得如刘长卿、白居易、王安石、苏辙、黄庭坚、文天祥、朱熹、李清照、解缙、王守仁、湛若水、汤显祖、袁枚等的倾情唱和。

池州历史上的第一名进士胡楚宾,以才思敏捷、处事谨慎的特点,跻身皇室;同时和稍后的康骈、杜荀鹤、殷文圭、周繇等,均被收录进《唐才子传》,构成池州历史上独特的人才群。南唐状元伍乔,诗文“双璧”。宋明以降,更是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南宋淳熙年间进士程九万,学识渊博,为官清廉,政绩显著,以善断疑案著称,诰封“青阳开国公”。淳熙年间进士丁黼,历官四川制置副使兼成都知府,誓死镇守疆土,抗击元军,以身殉职。明洪武年间状元黄观,在县、府、院、乡、会、殿六级科考中,均获第一,时人赞其“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明嘉靖年间进士施尧臣,为官三十载,政绩卓越,立身廉洁,时人赞其“归无半文,心性与秋水同清”;明丁绍轼,性素谨密,忠于国家,敢于善于向皇帝直言进谏,撰有《清溪塔碑记》。明应天府尹、户部尚书毕锵,首倡“一条鞭法”,在中国的税制改革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明万历年间榜眼孔贞运,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保,为官端正,忧劳成疾;清代郞遂身负异才,不乐仕途,历十二载纂成《杏花村志》,是全国唯一一部存目《四库全书》的村志,青史留名。

近现代以后,实业界、教育界、学术界,殊有建树的人物有:北洋政府内阁总理、中华民国政府总理许世英;直隶按察使、清末洋务运动的积极推动者周馥;德才兼备的实业家、中国北方近代工业创办人周学熙;为整理乡邦文献作出莫大贡献的刘瑞芬、刘世珩父子;毕生潜心佛学研究、致力“以佛救国”梦想的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父杨文会;现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姚依林、周叔弢、陈锦华;著名学者董爽秋、周叔迦、柯象峰、董希白、周煦良;十多次受毛主席接见的全国劳动模范龙冬花;治山致富领头雁查显寿;著名民歌手姜秀珍;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李根生;上海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沈维孝等。他们都是池州人的骄傲,在各自领域作出杰出贡献,为池州学子树立了好榜样,他们的事迹永载史册。

人文荟萃,多彩多姿。池州积淀深厚,人文多彩多姿。古老的池州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四个: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池州傩戏,“京剧鼻祖”青阳腔以及东至花灯舞、九华山庙会。有青阳农民画、文南词和罗城民歌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多项。池州文化有以下几大门类:以九华山佛教为代表的大愿佛文化;以贵池傩、青阳腔、目连戏为代表的古戏曲文化;以池州本土诗人和客游池州诗人创作的大量名篇佳作为代表的诗歌文化;以秋浦河、清溪河、升金湖、牯牛降为代表的生态山水文化;以“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华龙洞”“团山泡”“七星墩”为代表的冶炼与石器时代遗址文化;有以明清徽派民居和有活态博物馆之称的祁红老厂房为代表的建筑遗产文化;有被中纪委拍成纪录片的“六世书香,百年家风”的周氏家风文化;有以润思祁红、雾里青、霄坑绿茶、石台富硒茶为代表的茶文化等等。

池州有国家级保护单位10余处,有始建于唐代的“徽饶通衢”榉根关古徽道,古道沿线保存有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城墙、古墓葬、古亭、古碑、古战场、古寺、古庵等古遗址;有始建于明代的徽派祠堂式建筑太平山房;有双塔齐晖,守望南来北往商旅400年的清溪塔百牙塔;有宫殿式寺庙的九华山祇园寺,有九华山开山祖寺化城寺和肉身殿、百岁宫;有包拯亲自手书的“齐山”的摩崖石刻;有全国十大钓台之一的昭明钓台;有齐山书院、阳明书院、池阳书院;有东晋人家石门高村、有“风流谢家村”、有千年商旅高路亭村等一众古村落。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池州特产丰富,主要有西山焦枣、石台富硒茶、秋浦花鳜、东至麦鱼、石台山茱萸、九华黄精、青阳折扇等。其中西山焦枣和石台富硒茶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美食有“贵池小粑”“东至米饺”“石台一品锅”“皖南土鸡黄精汤”等,每一道都会让你垂涎欲滴。

池州府志载,这里“民淳气和。刚柔既殊,雅俗亦分。人性机敏,往哲熙熙,衣冠济济。民多尚俭”。罗城民歌、石台唱曲、平安草龙灯、鸡公调、划龙舟、高跷戏等几乎涵盖了百姓生产、生活、娱乐的方方面面,气氛热烈、源远流长。

红色血脉,赓续传承。池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全域皆为革命老区。这片红色土地上,遍布革命遗址、遗迹100多处,保留有大量革命文物。这里有早期共产党人建党活动,有大别山革命志士辗转皖南革命踪迹;北上抗日先遣队曾在此转战,苏维埃政权曾在此建立;新四军沿江团艰苦抗战,人民解放军挥师渡江。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各个历史阶段中,党领导池州人民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谱写出精彩感人的池州篇章。

池州党史人物,以凌霄为第一。凌霄(1905-1935),贵池里山人。1925年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回到贵池,在江口流坡矶创建中共贵池特支。领导开展学生、士兵、农民和工人运动,参加民生圩、白洋、梅埂等抗租反霸抗债斗争;组织领导馒头山煤矿工人罢工。后任潜山红军独立师副师长兼参谋长和第一团团长。请水寨暴动失利后,回到贵池继续领导革命。在铜陵丁家洲建党,是铜陵党组织发起人。凌霄在徽州工委领导下,常扮成货郎,日夜奔走于宣城、贵池、祁门、秋浦等地开展革命活动。1934年秋,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1935年1月慷慨就义。凌霄是池州最早共产党员之一,创建领导贵池革命,成立池州最早的特支,同时他也是皖南革命的播火者。在短暂的29年生命里,他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书写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传奇。

池州重要党史人物如陈仲亭、刘进贤、檀炳光、檀周贵、宁坤山、江小妹等,无数优秀儿女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另有新中国开国将军方国华、倪南山等等。革命志士经受住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洗礼,把一生无私奉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光耀照人,永远是激励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高山流水,诗情悠长。千载诗人地,山为骨,水为脉,村为魂。走进池州,一山一湖一村,满眼是风景,处处有文化,纵然用千言万语,也描不尽她美丽富饶的风貌;用万语千言,也说不完她多姿多彩的神韵。

回首历史,展望未来,古老而年轻的池州,正在以奔“池”速度的池州模式,以“滨江名城、生态绿城、文旅名城、产业新城”的四城定位,加速融入长三角,以稳健的步伐在现代化池州建设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