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产品种植,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2024年10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重要讲话摘录
九华乡老田村航拍图。 记者 吴骏 摄
——乡村风貌颜值靓 “这些年,你认为家乡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当然是环境,现在村子就像一座公园,生活在这里很舒心。”……谈起家乡现在的面貌,陈杰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陈杰年是东至县香隅镇漕东村的村民,这些年,他亲眼见证了家乡一点一滴的变化。“比如,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地方滨河沿线,以前是个‘垃圾场’,村民们建房的时候,把大量的建筑垃圾倾倒河边。虽然把自己的房子盖得很漂亮,可家门口的环境脏乱差。”陈杰年说,这种图一时之快的行为,得不偿失。 隆冬时节,河道两旁的树叶虽已凋落,但阳光穿过树梢,倾洒在干净的石板路和修葺一新的河床上,金黄一片、暖意融融,别有一番冬韵。 “这儿现在的样子,和您描述的过去有着天壤之别,怎么做到的?”记者不禁询问道。“这些年,村里花大力气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沿河地带是治理的重点,清除垃圾、疏浚河道……一步一个脚印,打造出这样的美景。”陈杰年说。“这条滨河步道,是年初村里投资120万元修建的,现在村民们非常喜欢到这里休闲散步。”漕东村第二党支部书记王胜俐进一步解释道。 漕东村的“蜕变”不止一处,行走村中,沿途的水泥路旁装上了路灯,文化广场上的健身器材配备齐全,村庄内屋舍俨然,精心设计的小花园点缀其间,村民们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王胜俐告诉记者,这几年,漕东村大力实施“微改造、精提升”,相继新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法治主题公园,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村、示范村。 抖落一身“尘埃”的漕东村,通过村企共建模式,整合优质资源,大力发展水稻种植、水果采摘等产业,绘出一幅“春有百花、夏秋有果”的产业新图景,吸引了周边地区游客慕名前来。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漕东村的“蝶变”之路在我市绝非个例。 青阳县庙前镇双桥村阁村中心村,以前不少村民乱搭乱建、生活污水随意倾倒,环境脏乱。自从被列入2023年度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以来,双桥村以阁村中心村人居环境提升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后实施一系列项目,包括建设污水管网、新建卫生厕所、修缮沟渠、拓宽道路、建设活动中心等,实现村容村貌大变样。 “目前,全市83个2023年度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已经全部建设完工,完成市、县两级验收;76个2024年度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已全部开工建设。”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和社会事业促进科科长杨川表示,我市将绿色发展贯穿于和美乡村建设始终。建设前,动员群众开展“五清一改”,整治提升村庄环境;建设中,在村头巷尾、房前屋后因地制宜建设“小菜园、小花园、小竹园、小茶园、小果园”,不断提升道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我们对精品示范村和省级中心村进行整体设计,还原村落乡土风貌,切实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和人居环境舒适度。” 产业兴 ——乡村振兴动力足 入冬后,农村进入了农闲时节。而汪小发却迎来了新一轮“农忙”。“今年我家种了20亩藕塘,冬天正是挖莲藕的好时节。”12月以来,他每天忙着下塘挖藕,将一根根白白胖胖的莲藕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加上夏天抽藕带、秋天采莲蓬,一年下来能有20多万元的收入。”汪小发的家在贵池区秋江街道莲台村,顾名思义,这个村因“莲”得名。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集种植、加工于一体的莲藕产业,全村莲藕种植面积200余亩,销售网络涵盖周边10多个县区。 水中能生“金”,莲台村索性做足“水上农业”文章,发展特色水产养殖,掀起致富“浪花”。“我们通过政策帮扶、招商引资、能人带头等方式,近几年相继发展了鳜鱼、石斑鱼、小龙虾等十几个品种的养殖产业,规模达500亩,培养出特种养殖‘领头人’‘小能手’等技能型人才100余人。”莲台村党总支书记徐光辉说,这些产业每年可带动村集体经济经营收益150万元、村民就业500余人。 不同于莲台村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青阳县陵阳镇沙埂村在打造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过程中,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走进沙埂村,一处宽阔的草坪上停放着一些仿真客机、战斗机和直升机,十分醒目,不少游客带着小孩在这里拍照、游玩。村党总支书记葛超刚介绍说,这是村里新建的向阳飞机公园,是沙埂村打造精品示范村谋划的13个重点项目之一,现在已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点。“这几年沙埂挺出名的,我在新闻报道上看到过这儿的航拍画面,村庄建得很漂亮。今年这里又新建了飞机公园,周末特别适合带孩子过来游玩。”游客程悦说。“我们充分利用古建筑、山水田园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精品民宿、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等产业,目的就是聚人气、引流量,带动老百姓增加收入。”葛超刚说。 一村强不算强,村村强才算强。近年来,我市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刮起了一股“抱团风”,以乡镇为单位,推进村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东至县胜利镇以种植羊肚菌闻名,然而曾一度陷入各村“单打独斗”状态,难以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做优。这两年,该镇决定组建羊肚菌产业联盟,建成36个羊肚菌种植基地,覆盖康桥村等全镇21个村,种植面积扩大到4000亩。 镇里还充分发挥“红领乡邻”党建品牌作用,动员200余名镇村干部和689名邻长,共同为网格化田间管理做好保障,羊肚菌整体出品率越来越高、效益越来越好。如今,胜利镇羊肚菌年总产量超百万斤,实现销售产值约3000万元,带动村均经营收益超百万元、群众增收500万元。 “我市根据村庄产业、环境、文化等特色优势,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把优势做优、特色做特,让和美乡村具备内生动力。”杨川表示。目前,全市累计建立黄精、羊肚菌、稻虾共养、文化旅游等特色“村级联盟”89个,累计带动村集体增收1.3亿元、群众增收3.3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收益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74个、占比近30%,村均经营收益42.94万元。 治理好
——乡村和谐活力旺 “参加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活动可以得到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石台县矶滩乡洪墩村村民李开友说,参加这样的活动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很有意义。 洪墩村在建设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之前,早已开始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发展民宿经济,吃旅游饭。在扮靓“面子”的同时,如何深化基层治理、提升村庄“气质”,洪墩村也在不断探索。“我们通过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探索完善‘信用礼遇’兑换机制,有效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实现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村党总支书记丁帮武说。 其实像这样的积分制,在池州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是它切实改变了乡风文明、提升了群众向善向美的意识。近年来,洪墩村实施慢村农舍改造、慢村集市、印象慢村民宿等11个项目,还引进了笙笙慢高端民宿,乡村旅游产业风生水起。这一切,在丁帮武看来,除了当地党委、政府大力扶持外,也离不开村民们的支持。“大家认为发展民宿产业对于全村、对于自己都有好处,全力配合村两委工作,主动维护好村庄环境,文明诚信待人,给游客们留下好印象。” 深化乡村基层治理,需要深刻感知农民意愿、动员农民广泛参与,让农民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践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九华山风景区九华乡老田村的做法值得点赞。 老田村始建于西汉年间,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至今保持着明清时期的村落格局,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40余处。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古建筑亟需修复。谁来修?怎么修?老田村给出的答案是,需要政府出力,更需要村民们自觉行动。 早在2016年,老田村就成立了古村落保护发展协会,吸纳当地关心古村落的志愿者参与其中,在村里掀起了参与文物古建筑保护、村庄环境整治的热潮。 “近年来,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乡村两级筹措资金近1000万元,修缮了吴氏大宗祠、池阳书舍和朱家大屋等多处文物古建筑,成功打造老田吴氏家风馆、梅诗百首展、古家具和古陶展览馆等一批现代文教场所,让千年古村落的招牌越擦越亮。”老田村党支部书记吴朝华说。 乡风正,则事业兴。老田村还引进了善本手造、南山琴社、古瓷咖啡等企业20余家,举办“九华戏苑”、花朝节、晒腊节等文化活动50余场次,乡村旅游市场持续“火爆”。今年上半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收益达97.74万元,同比增长43.4%。 近年来,我市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深化基层治理,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家风家训、村规民约相融合,不断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切实凝聚起建设和美乡村强大正能量。 “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信心决心,不断放大优势、补齐短板,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打造山水池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文明表示,接下来,我市将推进“景村融合”“产村融合”“城乡融合”“三治融合”,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切实抓好乡村产业发展、积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不断提升乡村善治水平,真正让和美乡村成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