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41800003280140M/202104-00124 | 组配分类: | 五年规划 |
发布机构: | 东至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主题分类: | 规划文本 / 公民 / 其他 |
标题: | 东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 文号: | 东政〔2021〕9号 |
成文日期: | 发布日期: | 2021-04-08 | |
废止日期: |
(2021年1月12日东至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主席团第四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现代化“三美东至”
迈上新征程····················································· 2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显著成就······················· 2
第二章 现代化“三美东至”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 7
第二篇 聚焦县域竞争力提升,描绘新阶段新时代新蓝图
····································································· 9
第一章 指导思想····················································· 9
第二章 基本原则···················································· 10
第三章 发展定位···················································· 11
第四章 发展战略···················································· 12
第五章 发展目标···················································· 13
第三篇 坚持产业强县,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18
第一章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8
第二章 优化升级传统产业········································ 20
第三章 提档升级产业发展平台·································· 22
第四章 提质增效现代服务业····································· 24
第五章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26
第四篇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跨越发展新动能·········· 29
第一章 打造协同创新重要平台·································· 29
第二章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30
第三章 推进创新创业要素聚集·································· 31
第四章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32
第五篇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打造
绿色发展新高地············································ 34
第一章 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34
第二章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35
第三章 提升生态质量和稳定性·································· 37
第六篇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样板······ 39
第一章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39
第二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41
第三章 深化农村改革·············································· 43
第四章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44
第七篇 加快山城向滨江城市转型,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
································································· 46
第一章 优化生产力国土空间布局······························· 46
第二章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46
第三章 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 47
第四章 全力推动乡镇特色化发展······························· 49
第五章 持续夯实基础设施体系·································· 50
第八篇 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全面激发内生发展新活力··· 53
第一章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53
第二章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54
第三章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55
第九篇 深度融入长三角,打造省际有影响力的边界县··· 57
第一章 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57
第二章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58
第三章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60
第四章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61
第十篇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建设共同富裕幸福东至······ 63
第一章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63
第二章 全面提高就业质量········································ 64
第三章 推进更加优质现代教育·································· 65
第四章 繁荣发展文旅事业产业·································· 66
第五章 实施健康东至行动········································ 69
第六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71
第十一篇 建立现代治理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东至 73
第一章 筑牢社会安全发展基础·································· 73
第二章 深入推进法治东至建设·································· 75
第三章 加强社会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76
第四章 构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77
第十二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形成建设新阶段现代化
“三美东至”的强大合力····························· 79
第一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79
第二章 凝聚强大发展合力········································ 80
第三章 健全规划制定和政策支持······························· 81
第四章 严格落实工作机制和监督评估························· 81
第五章 强化重大工程项目实施·································· 81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县全力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三美东至”新篇章的重要时期。遵循《中共东至县委关于制定东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了《东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东至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展望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谋划重大战略,部署重大任务,确定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到十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蓝图和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现代化
“三美东至”迈上新征程
第一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显著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三美东至”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交出了一份“上级放心、群众满意、值得铭记”的经济报表和民生答卷。
综合实力取得显著进步。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十三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0%。202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1.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950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8亿元(含划转石台),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6:42:42。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显著增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创新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三重一创”引领加强,先后成立小分子靶向药物研究院、食品研究院和智慧城市研究院,南京大学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即将建成。创新技术涌现加快,获省、市科技进步奖14项,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十强县称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现,全县“两新”企业达到51家。东至经开区获批省化学原料药基地和省精细化工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大渡口经开区列入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协调发展取得显著进步。粮食生产持续稳定,粮食安全持续夯实,划定永久基本农田71.5万亩,建成76个美丽乡村中心村。“一核两翼”区域生产力布局基本形成,舜城新区建设全面启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望东长江大桥、尧东一级公路建成通车。荣获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县、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安徽省文明县城等称号。
绿色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东至)经济带,深入推进“三大一强”攻坚行动,扎实推进长江流域重点水域东至段全面禁捕行动,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全省第一个试行《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登记制度,升金湖实现“三退”,新增湿地2.4万亩,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森林覆盖率达58.3%。东至黑木耳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全力推进党建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书记项目”,林长制、绿色矿山创建工作连续两次被安徽新闻联播作为典型报道,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省级森林城市。
开放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全县域被纳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实施范围。东至经开区与江苏泰兴经开区、浙江德清经开区,大渡口经开区与江苏常州天宁开发区、嘉兴南湖新区建立合作发展关系。外贸进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稳步提升,外贸进出口突破1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荣获2019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县。
共享发展取得显著进步。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2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33项民生工程精准实施,累计投入70亿元用于民生工程建设,取缔“马自达”,县医院门诊综合楼、中医院、城南小学等一批重大民生工程投入使用。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成功入选国家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验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防汛救灾取得重大胜利,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满意度全省靠前,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显著进步。入选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县、国家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全省唯一的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试点县、全省农村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省级试点县、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选点县,“劝耕贷”东至标准成为全省操作标准,东至经开区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施,在全省率先实现县级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以“总医院”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综合医改,一系列重大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显著进步。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作用充分彰显,人民政协参政议政作用有效发挥,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法治东至建设取得新进展,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持续加强。
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进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巩固深化,十四届县委以来先后开展“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个以案”系列警示教育,开展“解放思想、担当作为”和“改作风、强本领、提效能”大讨论活动,干部作风建设持续好转,积极探索政治生态量化评估,推深做实党内政治监督谈话,省委巡视、市委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全面完成,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有效机制初步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不断完善。
“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得益于省委市委的关心支持,得益于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拼搏奋斗,为开启新阶段现代化“三美东至”建设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专栏1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
规划目标 |
实际完成 |
年均增速(%) |
指标 类型 |
经济总量(3项) |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210(6%)* |
211.4 |
6 |
预期性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
43300(6.5%)* |
42950 |
6.5 |
预期性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
18* |
18 |
6.3 |
预期性 |
创新发展(11项) |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2 |
1.5 |
/ |
预期性 |
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 |
30 |
39.1 |
/ |
预期性 |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70 |
70 |
/ |
预期性 |
高新技术企业数(个) |
15 |
24 |
/ |
预期性 |
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435 |
447 |
/ |
预期性 |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
56400 |
56428 |
/ |
预期性 |
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
80 |
不公布 |
7.2 |
预期性 |
投资效果系数(当年价) |
保持9%左右 |
9% |
/ |
预期性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200(年均增长10%) |
不公布 |
12 |
预期性 |
旅游业总收入(亿元) |
116 |
117.9 |
10.3 |
预期性 |
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58.8 |
88.7 |
/ |
预期性 |
协调发展(5项) |
||||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力争25 |
36.44 |
/ |
预期性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50 * |
50 |
/ |
预期性 |
三次产业结构 |
16:52:32 |
16:42:42 |
/ |
预期性 |
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40 |
31 |
/ |
预期性 |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40 |
42 |
/ |
预期性 |
绿色发展(5项) |
||||
节能减排 |
完成市控目标 |
完成市控目标 |
/ |
约束性 |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 |
100 |
100 |
/ |
约束性 |
森林覆盖率(%) |
58.3 |
58.3 |
/ |
约束性 |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
5.13 |
5.92 |
/ |
约束性 |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
完成市控目标 |
完成市控 目标 |
/ |
约束性 |
开放发展(3项) |
||||
实际利用省外资金(亿元) |
400(累计) |
502(累计) |
10 |
预期性 |
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
3(累计) |
3(累计) |
10 |
预期性 |
外贸进出口(亿美元) |
2 |
1.2 |
/ |
预期性 |
共享发展(7项) |
||||
年末总人口(万人) |
58 |
55 |
/ |
约束性 |
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35200/18600 |
33922/17394 |
/ |
预期性 |
城镇调查失业率(%) |
≤3 |
≤3 |
/ |
预期性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人) |
28000 |
应保尽保 |
/ |
约束性 |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人) |
40000 |
应保尽保 |
/ |
约束性 |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张) |
45 |
45 |
/ |
预期性 |
减贫人口(人) |
31388 |
现行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
/ |
约束性 |
注:标*为“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后,经县人大批准后调整的目标值。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东至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迎来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国家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目的就是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有利于我县激发内需潜力,积极推动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加快推动尧东一体化,更好地融入新发展格局。二是迎来了四大国家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的历史性机遇。“十三五”期间,我县先后迎来了“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四大国家战略。“十四五”时期,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抱团发展、合肥都市经济圈扩容提质,加上我县完成了东至经开区环保整改,有利于我县轻装上阵,更好地融入更高平台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迎来了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持续彰显的历史性机遇。“十四五”时期是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时期。我县有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新时代“枫桥经验”东至版等社会治理经验,有利于我县向改革要动力,加快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只手”作用。
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复杂的外部环境看,当前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受此影响国内经济顶压前行,县域经济发展也不能独善其身。从激烈的区域竞争看,在“十三五”竞争中,我县受到了环保、汛情、疫情等多轮考验,虽然纵向比成绩可观,但横向看,我县已经落入“前有标兵、后无追兵”的窘境。新一轮发展大幕已经拉开,周围县区均你追我赶,在这种情况下不进则退、慢进亦是退。从突出的自身短板看,近年来,我县发展虽然取得一定进步,但还烙着“资源大县、产业弱县、财政穷县”的标签。园区尚未挑起大梁,镇域经济实力整体较弱。绿色发展意识还树得不牢、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不足。对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清醒头脑,既要破除乱局之扰、困局之难,更要抓住布局之时、破局之机,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实施五大发展行动,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机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创新驱动、开放发展”四大战略,协调推进城区、园区、山区发展,加快推动“山城”向“滨江城市”转型发展,打造“一极三地一门户”[1],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跨越崛起、社会安定和谐,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三美东至”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为我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新阶段现代化“三美东至”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新阶段现代化“三美东至”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奋力在跨越崛起上蹚出一条新路。
——坚持产业强县。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坚定不移抓产业、抓项目、抓投入,谋深谋实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持续推进首位产业,不断壮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更大力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强化政策协同,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增长极。依托两个省级开发区,全面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以推进实施化学药品与原料药制造重大新兴产业工程为契机,积极参与长三角优势产业分工,围绕现代化工、钙产业、绿色食品进一步建强、补齐、延伸产业配套链条,构建切合东至发展实际的现代产业新体系,着力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增长极。
——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重要休闲康养基地、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大力发展文旅大健康产业,深化长三角养老一体化试点,打造一批“度假式养老”基地。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深入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强与杭黄国际旅游廊道对接,加快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依托北纬30°优越地理位置,大力发展“东至特色”高效农业,引导支持农业经营主体与长三角品牌农产品交易市场对接,推进东至优质农产品进入长三角居民的“菜篮子”,着力打造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重要休闲康养基地、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长三角有影响力的省际边界县。积极呼应长江经济带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积极对接沪苏浙,重点接轨合肥都市圈和G50绿色发展走廊,坚持双创带动与双轮驱动,坚持开放合作一盘棋,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贸易便利化与外资外贸外经联动发展,努力在更高水平、更广范围内与长三角区域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大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打造长三角绿色能源供应基地,全力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的省际边界县,展现安徽省边际大县“门户”担当。
——生态立县战略。以优化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为主线,以国家级生态县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持续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东至段),大力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实践创新基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基本形成三产融合、“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产业强县战略。聚焦高质量发展,聚力打好产业基础高质化和产业链高端化攻坚战,全力培育现代化工、钙产业、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集群,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确保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同推进内源提升和外源引进,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集聚产业发展优质资源,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布局,提升科技创新平台,持续激发企业主体创新活力,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构建高质量科技创新产业体系,推动东至制造向更大规模、更优质量、更高层次迈进,实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突破。
——开放发展战略。立足区位优势,全面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为先导,“东进西联,南接北融”,进一步深化外联合作,加强政策对接、产业对接、项目对接,努力实现市场相通、交通相连、人才互通、产业互补,打通优质资源要素流动通道,努力打造省际交界地区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全方位升级开放型经济,营造最优营商环境,提高县域开放度和经济外向度,多渠道沟通、宽领域合作,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精准招商,借力发展,努力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和领域。
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按照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一建设三同步”的决策部署,展望二○三五年,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二○二○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综合实力保持在全省同类县第一方阵,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建成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形成具有东至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新提升,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东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建成教育强县、文化名县和健康东至;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绿色成为发展新优势,建成生态强县、旅游名县,奋力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基本实现,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形成,现代化工等特色产业影响力更加凸显,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和竞争优势明显增强;城乡南北发展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平安东至建设达到新水平;人民美好生活谱写新篇章,人的全面发展、全县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提出的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坚定不移以新发展理念加速发展,努力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谱写全面绿色转型新篇章、构筑改革开放新高地、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紧紧围绕“一极三地一门户”的定位,坚定地朝着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三美东至”进军,努力实现“总量进位、增速居前、人均争先”,进入全省同类县第一方阵,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十四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总量在全市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0亿元以上,在全省同类县进位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省和长三角的差距持续缩小。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相匹配,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结构实现新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12:46:42,工业实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率提高,制造业比重保持35%以上,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0家以上,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明显上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到5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全市前列,数字经济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部分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市场化机制更活,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以上。对内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与长三角互动交流趋于紧密,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以上,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显著提高,安徽西南门户形象大幅提升。
——生态优势实现新彰显。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布局更为科学,生态质量明显改善,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绿色发展指数居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59%,主要污染物排放、单位GDP能耗完成省、市下达目标,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控制,空气质量不断改善、水质水资源达到考核要求、土壤环境有效管控,绿色生态屏障更加巩固。
——民生福祉实现新跃升。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5万元和3万元,人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法治东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平安东至建设不断深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有效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加有力。
专栏2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指标名称 |
2020年完成数 |
2025年目标 |
年均增速(%) |
指标 属性 |
经济发展(11项) |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211.4 |
350以上 |
7.5以上 |
预期性 |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
56428 |
70000 |
7.5以上 |
预期性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
18 |
30 |
/ |
预期性 |
固定资产投资(%) |
11 |
/ |
9 |
预期性 |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2 |
42 |
|
预期性 |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1 |
35以上 |
/ |
预期性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50 |
60 |
/ |
预期性 |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 |
1.8:1 |
2.8:1 |
/ |
预期性 |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
1.2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