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九华山风景区、开发区、平天湖风景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方案的通知》(皖政办〔2015〕73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市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步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实施绿色增效、品牌建设、主体培育、科技推广、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推进我市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
(二)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建成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5个,培育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主体30个,构建我市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建成省级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市。
二、主要任务
(一)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快培育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制定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评选管理试行办法,择优扶持一批示范联合体。到2020年,要培育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个。充分发挥联合体内部企业开拓市场、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从事生产、合作社负责服务的分工合作机制的作用,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引导联合体统一生产规划和生产标准,按要求使用合格投入品和优良品种,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建设设施农业,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科技水平,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二)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以现有的7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为基础,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示范区路、电、水、渠、网等畅通。推进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以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控制农业生产各环节,发展精准农业,建立全程可追溯的生产体系,推进示范区农产品质量水平大幅提高。培育和引进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完整、规模效应显著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提升示范区农产品深加工水平。率先打造一批区域联动一体化服务平台,为示范区企业、大户、家庭农场提供金融、保险、科技、农业投入品、产品检测以及人才、产品、股权、土地流转交易市场等服务。
(三)加快特色农业发展。以茶叶产业为重点,加快培育食用菌、蚕茧、苗木花卉、油茶、中药材等区域特色产业。实施茶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坚持“一红一绿”为主,积极开发白茶、黑茶、黄茶等其他类产品,新、改建一批优质茶园,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比重提高到40%以上,新、改建一批标准化茶厂,使茶叶清洁化加工能力提高到75%以上,将池州打造成“中国有机茶之乡”。
以特色水产产业为重点,引导发展大水面生态自然增殖友好型渔业,加快池塘标准化改造,全面推进池塘标准化健康养殖,积极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与生态休闲观赏渔业。着重发展鳜鱼、加州鲈、黄颡鱼、小龙虾、黄鳝、泥鳅等特种水产品繁育养殖,水产良种率达到90%以上,引导企业发展特色水产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以林下经济发展为重点,利用自然资源条件,发展九华黄精、菊花、山茱萸、瓜蒌等中药材和西山焦枣、皖南土鸡等特色产品的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同时着力推广林果、林花、林茶、林菜、林旅等适合池州发展的林下经济模式。
(四)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大力开发农业的多功能作用,推动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发展,创建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引导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开发具有池州特色的生态旅游业态和产品。因地制宜推广城郊观光农事体验型、现代农业园区科普教育型、生态养生休闲度假型等休闲农业模式,探索发展疗养健身型和文化休闲型等新型休闲农业模式,打造休闲农业新业态,加强休闲农业宣传推介营销,提高农业产业整体效益。
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将市场需求传导到生产环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完善农业产业的价值链、主体链、创新链、利益链,通过改造一产、提升二产、创新三产,推动融合发展。稳定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一站式”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及村级服务站点。大力培育合作服务组织、服务型农业企业和社会服务组织等经营性服务机构,重点发展全要素、全过程、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集团化服务企业。建立完善覆盖全市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集贸市场和以收购、外销特色农产品为主要功能的专业市场建设,特别要加强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运得出、卖得去。借力“互联网+”,促进电子商务在生态农业产业化中的应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五)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实施粮食、畜牧、水产等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工程。围绕落实“三推”(
推广高产高效多抗新品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栽培技术、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和“三节”(节肥、节药、节水)技术,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五化”(田间设施标准化、栽培模式化、生产机械化、资源节约化、服务规范化)协同发展。实施粮油主食产品提升工程,鼓励主食加工企业面向市场需求深度开发、特色发展,为主食消费提供社会化服务。提升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98%。实施畜牧业循环生态利用工程,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行种养结合模式,着力推进农牧有机结合、资源循环利用,切实解决环境承载问题。建设一批生物质利用项目,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实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5%以上。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有机肥、缓释肥、生物肥料和绿肥种植。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加大农业投入品管理力度,禁止高毒农药进入生产领域。建立完善农药化肥市场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探索开展整镇(村)化肥农药零使用试点工作,实现全市农药化肥零增长,部分县农药化肥减量化。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食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推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积极参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运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和有奖举报制度。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农资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2%以上。
(六)加快培育农产品品牌。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大对农业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着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地理证明商标、企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中华老字号、安徽老字号等。加强区域品牌的宣传和保护,严厉打击假冒品牌行为。支持出口企业在国外注册商标。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认证步伐,“三品一标”认定面积达到全市食用农产品生产总面积的50%以上。鼓励开展HACCP(鉴别、评价和控制对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的危害的一种体系)、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认证。强化证后监管和标识使用管理。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制修订步伐,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标准化示范、推广、宣传和培训工作力度。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申报农产品技术、包装等专利。
(七)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完成整市推进试点任务,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托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县乡村土地流转三级服务信息平台构建,落实土地流转财政奖补政策。每县区选择1个村,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做好家庭农场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和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风险担保试点,着力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放在农业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强力推进。市政府成立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推进领导小组,负责生态农业产业化组织协调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承担具体日常工作,市直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抓好落实。各县区要成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出台加快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意见,制定本地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整建制推进实施方案,编制发展规划,负责规划的实施。建立农业产业化工作评估和考核机制,将生态农业产业化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考核目标,建立完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考核评价体系,严格督促检查。各级各部门要建立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全市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由市产业发展基金安排资金用于支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规范财政支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奖补资金的管理,由市农委会同市财政局制定奖补项目名录和奖补办法,修订和完善定额标准化奖补政策,全面推行定额标准化奖补模式。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和上台阶给予补贴。对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创建省级龙头企业等品牌予以奖补。支持各类主体加快发展绿色增长模式、建设设施农业和农业物联网基地等。
(三)创新农业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有针对性地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加强农业引资、引智、引企工作,积极推广PPP模式和凤还巢工程,鼓励大学生和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生态农业资源相结合,多渠道筹措农业项目建设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在“新三板”、“四板”、债券等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提标扩面,丰富险种和形式,积极应对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土地流转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病虫灾害风险及市场风险等,提高赔付率和赔付额。
(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搭建布局合理、效能统一、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培训教育的新平台。充分发挥基层农技人员的作用,积极引进急需的高级人才和专门人才,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交流合作,力争在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储藏保鲜水平等方面取得质的突破。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办农业研发机构,支持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开发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活动,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新基地。
(五)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加快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强化队伍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执法管理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做到执法主体合法、执法人员合法和执法程序合法。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加大对农业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有针对性的查处一批农业违法案件,对一些危害农民利益的案件并严格依法处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做好农业综合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处理好农业部门内部综合执法与专业管理的关系,形成执法合力。
2016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