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nba_外围体育投注app-【体育娱乐】

图片

图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池州市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 > 池州市第十一中学 > 教学教研

池州市第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务处工作计划

阅读次数:6020 次 作者:池州市第十一中学 来源:池州市第十一中学 发布时间:2023-10-27 09:37
【字体大小: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承“向善向上  适性成长”的办学理念,厚植百年名校的办学文化,深入贯彻“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规定,紧紧围绕学校总体工作要点,转作风、优教风、浓学风、强校风。

二、总体目标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立足点,以“以研促教、科研兴校”为推动力,抓好教研组的职能工作,抓实备课组的常规管理;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弘扬高尚师德;以打造一流师资为抓手,加强教师培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快教师队伍建设;以教研组、备课组为组织形式,以课堂为立足点,以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为载体,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科研水平;以务实创新的教研作风、务求实效的教学作风,进一步在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的组织上,形成各学科特色鲜明的教研主题和创新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前沿教学理论的落实和先进教学模式的植入,逐步形成池州十一中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工作的特色,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并在一定范围内对兄弟学校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促进池州十一中高质量发展。

三、具体措施

(一)贯彻落实“双减”和“五项管理”政策

1.多措并举落实“双减”政策。

实施总量控制、分层作业的方式,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新路径,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减负提质。加强家校沟通,积极宣传“双减”政策和《家庭教育促进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认清家庭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明确家长的职责任务,积极担负起家长责任,不给孩子报学科类校外辅导班,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兴趣培养上,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2.齐抓共管加强“五项管理”。

强化学校主体责任,进一步细化日常管理,完善学校“五项管理”制度体系,全面做好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管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优化个性化服务课程,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和国家课程改革精神,丰富和拓展学校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提升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立足“向善向上 适性成长”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以落实“双减”政策、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为基础,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突破口,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以加强教育科研为后盾,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立足校情,全员参与,在前期试点基础上,稳步推进个性化课后服务工作,切实加强学校个性化服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和学校特色发展。

在上一学年度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个性化项目课程门类,优化课程内容;稳步推进七年级和八年级两个年级同时开设个性化项目课程的工作;进一步挖掘学校资源,加快建设个性化项目课程活动场地,保障个性化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教务处稳步推进学校个性化项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努力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逐步形成池州十一中的办学特色和靓丽名片。

(三)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坚持精神引领,价值驱动,促进教师队伍德艺双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坚持行政推动和内生驱动相结合,强师能,立师德,正师风,铸师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我校教师的师德修养。

2.加强学习,提高站位。组织召开师德师风建设会议,传达上级部门文件,组织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法律、条例,学习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开展警示教育,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

3.完善机制,注重常规。完善班主任工作机制,强化师德修养。加强关爱教育,引导班主任自觉做到将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公平对待,尊重学生个性,严慈相济,诲人不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诚实守信、淡泊名利,公正廉洁、踏实严谨,以高尚师德师风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

4.宣传典型、学习典型。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先进事迹宣传教育,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师德典型的学习,并撰写学习心得。开展“师德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充分发掘我校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和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广播、宣传栏、电子屏、公众号、视频号等宣传媒介,广泛宣传学校的优秀教师和师德典型,在全体教师中树立榜样,提高典型教师的影响力和示范性。

5.开展师德公开承诺活动,签订师德承诺书。加强师德考核工作,奖优罚劣,促进教师师德师风切实得到进一步提升。

6.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全面查摆问题,全面整改落实。对问题严重的给予严肃处理;对问题轻微的进行诫勉谈话,对表现突出的予以通报表彰,弘扬先进典型,营造良好氛围。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积极开展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研讨。课程标准是学科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教师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依据。各教研组、各学科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积极学习、深入研究2022版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在上一学年度学习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细致开展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研讨,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落实新课标理念和要求的路径,改进课堂教学。

2.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充分认识到理论学习对教师素质提高、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形式多样的读书学习活动,充分调动教师开展理论学习的自觉性;通过期刊杂志征订、读书分享、书单推荐等方式,为广大教师提供丰富的阅读书目和多样化的选择,加强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立足学科教学和课堂实际,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努力做到学以致用,提高理论学习的效率,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养。

3.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多上公开课,新进教师、青年骨干教师每学期上一堂校级公开课,并积极反思改进,多参加校内外教研活动,多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技能评比和教学大赛,在实践中磨炼和提升业务能力。

4.实施名师引领战略。邀请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名师,开展专题讲座、观摩课、专家点评等活动,充分发挥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优秀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依托名校长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建设,带动学校中层干部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不断成长,深入引领和全面培养学校管理团队和教师队伍,实现以老带新促成长,创设学、比、赶、帮、超新气象,营造人人争先、团结协作好氛围,不断引领管理团队和广大教师在活动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提升能力,在提升中实现发展。

5.实施“青蓝工程”。继续推进“师徒结对”工作,对本年度新进的6位教师,开展带教指导工作,落实带教机制体制,压实带教指导教师的主体责任,加强结对指导,强化新教师成长实效。进一步明确“师徒结对”工作的职责要求,把徒弟每周至少听师傅一节课、师傅每两周至少听徒弟一节课的要求,切实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名师的带教作用,努力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

6.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要求,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培训,做到应学尽学,并督促参训教师认真、及时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确保培训结果合格,培训效果明显。

7.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为切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计划在在10月中下旬举办池州十一中首届“善学杯”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

(五)重视教研组建设

1.加强教研组制度建设

(1)实施教研组长负责制。教研组活动由教研组长根据本学科特点和教研组实情,统筹安排,全面细致贯彻落实学校教研工作任务。教研组长负责制定本学科的学期教研活动计划,活动计划要通过教研组会议形式讨论决定,力求人人参与,各展所长,形成合力;

(2)实行教研活动明细化。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安排要定人数、定次数,教研计划要充分体现学校相关要求(相关要求:语、数、英三个学科的教研组每2-3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其他学科教研组每3-4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并确保每学期每个教研组开展的大型教研活动不少于4次),每次教研活动要有负责人,具体工作要落实到人,并按计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认真组织落实;

(3)教研活动实行“三落实、两固定、一上报”制度。各教研组的活动组织要提高灵活性、针对性、实效性,教研活动可细分到年级备课组来组织落实,教研活动的开展要做到“三落实、两固定、一上报”,即计划、组织、内容要落实,时间、地点要固定,材料要上报存档。

(4)落实教研活动考勤制度。教研组活动实行签到制度,教师参加教研活动要签到考勤,考勤结果与教师考核及职称竞报挂钩。

2.完善教研组运行机制

(1)强化教研工作的连续性和教研活动的周期性。教研组在制定学期教研计划时,要从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学期和学年工作安排,注重教研工作安排的连续性和教研活动的周期性,突出本组教师参与的广泛性和教研过程的完整性。

(2)落实“蓝青工程”,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针对新入职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对十一中的校情、学情不了解、不熟悉的情况,继续强化结对帮扶工作,加强对新进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帮扶。结对指导老师要按照学校要求,落实听课指导工作,结对教师之间要相互听课,每次听课之后要有交流指导;结对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沟通,指导教师要主动帮助新进教师尽快熟悉学校情况、尽快提升业务能力,促进他们快速成长,进而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3)规范组织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等常规教研活动。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等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到课前有指导、课中有组织、课后有交流,活动开展有通知、活动过程有组织、活动结束有总结,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示范效应,务求实效,不走过场。

3.压实教研组集体备课

压实集体备课工作机制,发挥集体效应。教研组要落实集体备课工作机制,强化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工作。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要认真组织并落实好集体备课活动,教研组长要加强集体备课的任务分配和督导落实,备课组长要抓好具体工作安排。每一次的集体备课,既要重过程,更要重结果,要做到“五有”:有中心发言人、有主题内容(课程分析、教学设计、进度安排、试卷研讨、成绩分析、培优扶差等等)、有针对性(存在的问题、教学中的困惑)、有详细记录、有汇总上报(期末教务处检查存档)。集体备课要推行“主备制”,落实“同步制”(备课组同步教学进度),以备课与课堂教学的研讨活动为着力点,汇聚集体智慧,发挥群体力量,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校级领导和教务处要深入一线,积极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带好头、抓落实。

4.强化教研组常规工作

(1)注重教学研究。各教研组要根据本组学科的特点和课堂教学实际,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创新教法,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效果,关注“教师讲的怎么样”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学的怎么样”,突出教师的课堂引领和学生的课堂收获。

(2)加强交流学习。加强一线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积极开展相互听课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每位教师争取每两周听课1节,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节,行政领导和教研组长每学期不少于10节;各教研组根据本组实际情况和特点,要争取做到每2—3年让组内的每位教师都能上一节校内公开课或示范课、观摩课;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每年要上一节示范课,市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要主动上示范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加强交流指导,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和专业引领作用。

(3)强化资料整理。增强资料收集归档意识,各教研组每次开展教研活动,要及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适时总结反思教研过程,汇总并归档教研活动材料,及时生成教研资源。各教研组要根据本组实际和特点,积极开展特色教研活动,形成学校教研特色和教研资源,提升学校教研水平。各教研组和相关教师要按照学校要求,及时准备好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材料,并按规定的时间上交备检。

5.注重教研组交流学习

(1)坚持“引进来”方针

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与联系,主动对接市内、省内,乃至长三角地区的知名学校,力争与若干所省内外知名初中结成友好学校,适时邀请知名学校的专家、名师到我校开展专题讲座,分享经验,交流指导,以便我校教师更好学习名校的先进经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研水平,促进我校更好发展。

(2)加强外出交流学习

各教研组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外出交流学习的有关规定,有计划地适时开展校际交流活动。教研组在开展校校际交流活动时,事先要联系好交流学校,制定好详细的活动方案,做到去时有准备、过程有收获、回来有汇报、业务有提升。各教研组要通过组织本组教师积极开展访名校、察实情、看资料、学经验、开眼界、求实效的活动,将名校的先进教学理念、成功实践经验,能学到、能带回、能用上,促进教师更新观念、创新教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校际交流目的地范围、教研组整体外出活动的频率、每学期外出活动的组数等,按有关规定和要求确定。

(3)积极参与学习研讨

各教研组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研讨活动、教学技能大赛和各类继续教育、线上学习、线上交流研讨等活动,加强业务学习、技能比拼、学习先进、交流经验,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广泛动员组内教师充分运用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沟通,及时了解有关前沿信息和学科动态,适时改进教学,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

(4)适时开展送教下乡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在区域范围内的影响力,积极发挥对区域范围内其他兄弟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的辐射作用,各教研组要有计划地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遴选优秀教师和业务骨干,到农村薄弱学校开展送教活动,充分发挥我校在区域范围内的引领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提升我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送教活动争取每个教研组每年开展1次,每学期不超过4次。

(5)落实结对共建工作

为贯彻池州市委市政府关于东部新区规划发展战略,落实教育先行发展理念,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园区建设。根据市、区教体局有关会议精神和《池州市第十一中学与梅龙初级中学帮扶结对共建工作方案》,深入推进两校结对共建工作,进一步提高结对共建工作的实效性,有效促进共建学校的优质发展、高效发展。

(六)注重教学研究

1.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实效。加强常规指导,注重核心素养的教学渗透,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通过研修课、主题讲座等形式,充分发挥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优质课获奖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切实改变课堂结构,创新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实行推门听课,加强业务指导。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等会同教研组长,通过推门听课的方式,对年轻教师和新进教师进行随堂听课并交流点评,加强对年轻教师和新进教师的业务指导,促进年轻教师和新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教学研究。各类公开课、示范课、研修课等可在录播室上课,评课时可以通过录像回放,进行点评和反思,聚焦问题,务求实效,抓实评课环节;教研组开展活动,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活动场地,可以使用录播室、教研组办公室、善学楼会议室、实验室、多功能厅等学校场地,充分发挥各功能室和场地的作用和效用,保障和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一线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各项教育教学资源,认真学习征订的专业期刊,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发挥各交流群组的团体资源,将通过多渠道获取的各种好的案例、精彩的教学设计等资源,结合我校实情、班级学情,进行优化整合,服务于课堂教学。

(4)注重实践与反思。科任教师要聚焦课堂,更要加强课后反思,勤于思考,注重积累,笔耕不辍,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内容可以围绕课堂实施、课堂效率、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教学氛围、教学环境、教学节奏、教学机智等方面,以便更好总结经验,扬长避短,进步提升。

2.以课题研究为支点,开展教学科研与课堂教学改革。

(1)加强“校本教研”。各教研组要以备课组为核心,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实际和学科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校本研究,确定校本研究主题。校本研究主题要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放低研究重心,倡导“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成长即成果”的科研理念,力求短、小、精、快,用一学期的时间能够完成研究活动,期末能拿出研修成果。

(2)积极推进“课题研究”。各教研组要积极申报市级、省级课题,鼓励本组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以研促教。

(七)几点想法与尝试

1.推进智慧练习。借助智慧校园建设的契机,充分发挥大数据和信息化的优势,在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实践的经验和上学期我校先期实验的基础上,计划本学期在七年级英语、八年级数学、物理,这两个年级三个学科推进校本化智慧练习工作,学科单元或课时随堂练习,利用信息化手段扫描形成学生成长数据库,通过数据分析刻画学生知识掌握图谱,教师根据学生知识掌握图谱,通过大数据精准学情分析,改进课堂教学,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2.加强集体备课。各年级、各学科备课组细化任务,分工到人,按章节提交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的电子文稿,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审核后在年级推广、共享使用。教师将集体备课的教学设计打印出来,作为课堂教学时的教案,并在教案上圈点和完善,学期末作为备课笔记交教务处,作为教学检查的材料依据,由教务处检查后存档,并以此完善和提升“校本教研”资料,建立学校教学资源库。

3.强化自主命题。各教研组要加强自主命题工作,提高教师自主编题、创新改编的意识,尝试通过自主编题、原题改编等方式,命制学科随堂检测试题、单元测试题、月考题、期中期末测试题等,满足日常教学中的学情检测需要,并形成符合我校校情和学情的命题机制和试题库。

4.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基于“双减”和“五项管理”的背景,全面提升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在充分挖掘学校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各类社团课程,并及时加以总结和提炼,形成特色校本课程,编写和出版校本教材。

5.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配合学生处和团委,开展升旗仪式、疏散演练等活动,增强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师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加强“三防”教育,让学生掌握对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防护的相关知识,巩固所学的各种防护技能,学会珍爱生命,增强国防意识;在七年级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教育课程,由七年级的历史教师或者道德与法治教师,承担授课任务,对全体七年级学生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梦的具体内涵和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路线规划,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坚持的发展思想,理解发展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探寻改革发展动力,深化对新时代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保障、国防建设、国际环境、党的领导等问题的认知,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魅力。

四、具体安排:见教务处工作行事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