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昭潭镇官营村首届和美乡村文艺汇演现场。 通讯员 陈赵元 摄
图为文南词小戏《风雪历山》剧照。(资料图)
图为村民观看“送戏进万村”演出。(资料图)
一曲黄梅调,唱响新生活。 2024年以来,东至县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扎实推进“送戏进万村”工作,一场场精彩演出为民生“提质”、为幸福“加码”。 送戏进万村 走“新”更入心 近日,在震天的锣鼓声中,“送戏进万村”年度大戏《金钗记》在青山乡双河村开演,纯正的黄梅唱腔让村民听得如痴如醉。“我们这些老人不出家门,一年能看到好多场精彩的戏。老戏百听不厌,现在还有很多新戏,都非常精彩。”村民刘桂花说。 在“送戏进万村”惠民活动中,为进一步确保“送戏下乡”剧目质量,去年该县加大了新戏编创力度,全面融入乡村振兴、人居环境、东至非遗、反诈骗等题材。“我们践行‘为好戏找舞台、为群众寻好戏’原则,在演出《金钗记》《梁赵姻缘》《春江月》《寻儿记》等优秀传统剧目的同时,还增加了体现乡村移风易俗的《彩礼》、乡村振兴的《大学生茶庄》等新剧。”县文旅局工作人员介绍。 “去年,我们创作了紧扣长江精神和民族团结主题的黄梅新戏《回乡陀螺》以及革命现实题材文南词小戏《风雪历山》,深受群众喜爱。”东至心连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胡淑琴介绍,该公司是2024年东至县“送戏下乡”剧目提供商之一,目前有3部新创作品入选省级戏曲孵化项目。 据统计,去年该县共举办“送戏进万村”活动234场,结合“送戏+”行动,送戏进景区、园区、社区等10场,让群众在家门口过足了戏瘾,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文化动能。 非遗“接地气” 焕发新魅力 “金钱不是幸福门,何须银子来堆砌。树立新风改陋习,党的提倡众欢喜…… ”在东流老街戏迷俱乐部里,常常能听到阵阵质朴的男女对唱声。“刚刚演出的《高额彩礼要抵制》,是我们的新作品,我们还用文南词创作了《二十大精神放光彩》《民生工程似朵花》等剧目。”走下舞台,省文南词非遗传承人叶江红说:“我们不定期为本地戏迷唱大戏,也是为了让非遗真正融入群众生活。” 除了地方政府常态化开展“送戏下乡”外,非遗传承人等社会人员也在“文化惠民”活动中大显身手,奉上一台台好戏。“我镇积极挖掘非遗文化魅力,充分利用基层文化阵地,发动基层文化能人、文艺专家,发挥文南词在移风易俗、廉洁自律、政策宣传等方面中的独特作用,让政策解读更加接地气。”东流镇党委委员张遥说。 近年来,木塔乡也充分发挥非遗资源优势,组建了“鸡公调”“平安草龙灯”等3支省级非遗表演队伍,以及10余支“十番锣鼓”、莲湘舞等民俗文化队伍,在各村开展文艺惠民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基层群众生活。 乡村“土剧团” 唱出好乡风 在“文化惠民”活动中,民间力量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华灯初上,葛公镇同春村烘干厂的空地上人头攒动,100多名观众的鼓掌声不绝于耳。舞台上,该村业余黄梅戏剧团正在表演黄梅戏传统剧目。“我们从小就喜欢听戏,一听说有演出,我们可开心啦!”舞台下,几名老年观众一边听着戏一边聊天。 同春村业余黄梅戏剧团成立于2022年11月,有成员21人,年龄最小的11岁,最大的70岁,是地道的乡村“土剧团”,却参与了“村晚”、国庆演出、敬老院义演、村民组巡演等多场次演出,“风头”不亚于专业表演队。“刚开始,大家自娱自乐,剧团也没啥名气。”业余黄梅戏剧团团长刘先明说,“在大家的坚持下,我们这个‘土剧团’的人气越来越高了。” 在葛公镇,还有大源村艺术团、天井村程菊荣舞蹈队等多个民间艺术团体,他们带领村民唱黄梅戏、跳广场舞,还自创歌曲,引导村民树新风、扬正气。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