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霞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建议的建议收悉,现就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物流业贯穿一二三产业,衔接生产与消费,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便捷的交通和航运优势,加强现代物流业政策引导,物流市场主体不断增加,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运行体系逐步完善,物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显著增强。
一、我市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方面。2023年,我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5.6亿元,增长5.8%,占全省份额为2.3%,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5.1%。全市货物运输量21468万吨,增长15.5%,占全省5.1%。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14347.2万吨,增长9.8%,占全省21.4%。货物运输周转量(不包括铁路)7034730万吨公里,增长9%,占全省5.8%。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总量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快递业务量(出港)3433万件,快递业务收入3.7亿元,分别增长15.5%、15.2%。
(二)基础设施方面。目前,池州、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等重大交通设施建成使用,高速公路联线成网,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一干二支”航道骨架网逐步形成,现有港口码头29座、泊位82个,可连接省内所有通航港口,池州港跻身亿吨大港。铜九铁路为过境货运铁路线,东至经开区铁水联运设施项目在建。在航空基础设施方面,九华山机场改扩建顺利实施。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9560公里,占全省4%。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327公里,一级公路272公里。全市铁路里程196.1公里,占全省3.72%,其中高铁里程57.1公里。航道总里程397公里,占全省5.99%。
(三)物流主体方面。截止2023年,全市共有物流企业820家,其中规上物流企业54家、占全省4%。其中,规上道路运输企业36家(普货运输27家、危货运输3家、公交客运6家)、港航企业17家(水路运输企业15家、港口企业2家)、邮政企业1家。全市货运企业246家(普货211家、专用运输企业12家、大件运输企业6家、危货运输企业17家)、载货车辆2.34万辆。池州港远航控股公司为我市唯一4A级物流企业。
二、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物流主体薄弱。物流市场主体仍以“低小散”为主,缺乏成熟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具有较强资源整合和综合服务能力的供应链平台型企业,与制造业等产业的融合度不高,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支撑有限。
(二)智慧化水平不高。全市物流信息化建设不足,没有建立统一的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和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企业信息化水平偏低,多数物流企业对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不多,物流行业经营管理粗放,导致物流费用居高不下,尤其是物流配送进村成本偏高,反过来又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
(三)物流设施建设统筹不够。物流业发展缺乏相应的顶层设计和合理布局,盲目引进和落地物流项目,导致有的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推进缓慢。推进“电商+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方面,交通运输、农业、商务、供销、邮政等农村物流网点建设规划衔接不够,存在农村物流网点重复投资现象。
三、下一步打算
(一)实施物流通道补短板工程。一是推进铁路通道建设。建成池州—黄山高铁,开工建设合肥—池州高铁,实施铜九铁路电气化改造,加快形成“两纵两横”铁路网。依托高铁枢纽建设空铁快运物流中心,推进快件铁路运输,发展电商快递班列,发展高铁运邮,构建与现代化铁路网相匹配的高铁物流服务体系。二是完善公路通道网络。开工建设S40宁国—枞阳高速池州段、S36宣城—东至高速公路池州段、沪渝高速池州段“四改八”拓宽工程,加快形成“三纵两横五联”高速公路网络。建成G318南陵界—木镇、G236青通河—黄山北路、G530查桥—牛矶等一级公路改建工程,构建“七纵五横五联”国省干线公路网,实现市到县一级公路联通、三县高效互通。三是构建通江达海航运网。完成秋浦河航道整治,推进九华河、尧渡河航道前期研究,加快实现长江支流航道等级化。加快建设乌沙港区公路用码头工程、江口港区四期、牛头山港区扩建工程和童埠港区改建工程,建设现代化物流集散中心。四是加快多式联运通道建设。加快连通全市公铁、空铁、公铁水的多式联运通道断点、堵点,补齐池州港区、池州火车站、九华山机场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短板。提高铁路、水运在货物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推动矿石等大宗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有序转移,完善铁转水、公铁水等联运转运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全面建成市域矿产品运输廊道和铁水专用线,完善“公转水、公转铁”配套设施,促进多式联运快速发展。
(二)实施物流枢纽建设工程。一是建设港口型物流枢纽。依托池州港、安徽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及皖江江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海关指定监管区域,推进江口港区多式联运综合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建设港口型物流枢纽。二是建设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依托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围绕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物流需求,合理规划布局专业物流园区,促进干支仓配集聚发展,建设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三是建设陆港型物流枢纽。依托铁路骨干通道和高速公路通道,推进池州、东至、童埠火车站及高铁东站、九华山站等站场功能多元化发展,完善干支仓配一体集疏运分拨配送体系,建设陆港型物流枢纽。四是建设空港型物流枢纽。依托九华山机场,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与航空物流龙头企业、大型网络型电商快递企业等战略合作,培育全货机航线,推进航空货运集疏运体系建设,建设空港型物流枢纽。
(三)实施物流节点网络化工程。一是创建省级示范物流园区。结合我市产业布局及城市服务功能,集约高效打造综合性物流园区和专业性物流园区。统筹市本级及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市开发区、池州高新区物流需求,在平天湖风景区建设市级综合物流园区及江口港区保税物流园区。二是推进物流分拨中心建设。以池州邮政快递分拨中心、韵达安徽(东至)快递电商总部基地等项目为牵引,积极主动对接快递(三通一达)、快运(德邦 跨跃)、专线、第三方等四种物流行业主体和煤炭、家电、汽车等产业供应链组织,积极争取在池州设立区域分拨中心。三是完善物流配送网络。构建以“物流园区、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城市配送网络和以“县域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服务站、村级公共服务点”为支撑的农村配送网络,通过收、送、配、发等承担直接对用户服务功能,打通物流服务“最后一公里”。四是建立健全应急物流网络。坚持“平急两用”原则,依托物流园区、城乡三级配送网络节点及农产品批发市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建立健全“市—县—乡(镇)”三级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并落实以企业为中心的应急物流队伍和人员队伍,形成稳定可靠、高效响应的应急物流组织体系,实现应急物资跨区域快速调运、区域内有效分拨配送。
(四)实施工业物流协同发展工程。一是完善开发区物流设施配套。编制《开发区物流配套能力提升实施方案》,根据开发区产业定位和实际发展需要,分类型明确全市开发区物流配套能力提升路径,布局建设生产服务型物流基地。二是强化供需衔接。引导全市物流运输企业建立协作联盟,搭建全市统一的网络货运平台,实现物流需求及运输资源双向匹配。构建现代供应链体系,引导物流企业量身定制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争创一批物流供应链创新示范企业。三是发展专业物流。围绕半导体等临空产业及高附加值特色农产品航空物流需求,建设空港保税物流园,织密腹舱带货航线,发展全货机航线,集成全程供应链服务。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大件运输物流。稳妥发展危化品多式联运,科学规划危化品物流专用通道,加强跨区域危化品物流通道线路设计,推进危化品专业物流设施建设,培育壮大专业化第三方化工医药物流企业,健全全流程监测追溯体系。四是畅通大宗运输。推广主辅分离,有序引导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剥离商贸物流资产成立独资或合资商贸物流企业,并按有关规定享受财税政策。引导物流企业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
(五)实施商贸物流提升工程。一是布局商贸物流公用仓。主城区结合平天湖综合物流园建设市级商贸物流公用仓,实现市外商贸物资“一门进出”,市内农特产品“一应俱全”,助力农特产品营销品牌化、集约化、抱团化发展。二是发展商贸物流共同配送。引导商贸物项目、流配送企业通过合作运营、加盟运营等方式,承接商贸公用仓物流配送业务,通过提升配送资源共享程度、配送集约化程度、配送路径科学化程度,实现商贸物流企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三是提升商贸物流现代化水平。建立政府引导、行业组织推动、骨干企业示范应用的标准宣贯实施应用机制,加强对商贸物流企业在推广应用标准托盘等标准物流器具、使用仓储配送物流信息系统、使用智能化物流设施设备、运用绿色包装技术及可循环使用物流包装等方面的引导,提高商贸物流标准推广应用水平。
(六)实施寄递物流城乡一体化工程。一是完善城乡分级配送网络。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谋划布局、建设三级配送节点,构建以“物流园区、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城市配送网络。健全以县域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节点、村级公共服务点为支撑的农村配送网络。二是提升城乡配送效率。深化城乡配送业务合作和网络协调,共建、共用城市配送平台和末端设施网点,积极推广“同仓共配、末端共享”配送模式,推进干支线货物运输与城市配送业务组织平台对接。创新农村快递服务模式,推进“交邮合作”“邮快合作”“快快合作”,引导交通、邮政、快递等相关主体通过抱团合作。三是完善现代农业供应链。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最初一公里”,围绕茶叶、黄精、家禽、林特等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在产地就近建设改造具有产后商品化处理功能的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冷库、产地仓等设施,配备产后清洗、加工、预冷、烘干、质检、分级、包装、冷藏等设备。建设覆盖田间地头、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消费终端的“平台企业+农业基地”农产品上行物流体系,形成“产业+电商+物流”一体化供应链。
(七)实施冷链物流强链条工程。一是建设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结合市级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在市城区布局,打造冷库库容15万立方米以上、年吞吐量40万吨以上、具有较强区域公共服务能力和应急储运保障能力的冷链物流集聚区,承担市内外(含贵池区)大宗冷链物流的分拨与集散。二是建设综合冷链物流集配中心。每个县区规划1个以上服务城区及重点农业乡镇冷链货物生产、集散于一体的冷链物流集中区,就近服务本地种植、养项目、殖基地和大型生产加工基地。设在县城和重点乡镇的冷库库容在2万立方米以上、年吞吐量4万吨以上。推进石台智慧综合农贸市场、泥溪现代农产品创园建设及青阳等生猪、肉禽优势产区屠宰加工冷链一体项目。三是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在产业重点乡镇(街道)和中心村、特色果蔬生产基地,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建设一批冷链储运中心、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田头仓),发展一批果蔬移动冷库、鳜鱼和小龙虾冷链车。
办复类别:A类
联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贸服科
联系电话:2819219
池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