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nba_外围体育投注app-【体育娱乐】

图片

图片

索引号: 113418000032801758/201805-00020 组配分类: 计划方案
发布机构: 池州市教育局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
标题: 池州市教育局等七部门关于印发池州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文号: 池教基〔2018〕209号
成文日期: 2018-05-20 发布日期: 2018-05-22
废止日期: 2021-01-01
池州市教育局等七部门关于印发池州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8-05-22 15:23 来源: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池州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池州市教育局               池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池州市民政局                   池州市财政局

   

池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池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池州市残疾人联合会

                                2018年5月20日


池州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年)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办好特殊教育的要求,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教基【2017】16号)、《安徽省教育厅等七部门关于印发安徽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皖教基【2017】18号),进一步提升我市特殊教育水平,结合池州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坚持统筹推进、普特融合;坚持尊重差异,多元发展;坚持普惠加特惠,特教特办;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到2020年,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规模显著扩大。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运行保障能力全面增强。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

(二)重点任务

1.特殊教育体系全面完善。全面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提高巩固水平,解决实名登记的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就学问题。加大力度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

2.特殊教育保障能力切实增强。统筹财政教育支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全面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建立健全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全面加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残疾学生资助水平,实行残疾学生从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12年免费教育。

3.特殊教育质量全面提升。促进医教结合,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加强专业人员的配备与合作,提高残疾学生评估鉴定、入学安置、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增强特殊教育教科研能力,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资源建设,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4.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健全特殊教育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和待遇保障机制。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爱心的特教教师队伍。

二、主要措施

(一)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学生安置。以县区为单位,逐一核实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数据。县级残联要调查本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数量、残疾类型和程度、是否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读学校等情况,并汇总通报同级教育、民政等部门。各地教育部门要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普通学校就读、儿童福利机构(含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特教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落实“一人一案”,为残疾儿童少年做好教育安置。对于未能入学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县级教育、残联等部门要主动上门,逐一核实,摸清原因,登记造册,要针对实际情况,按照“一人一案”的原则制定解决措施。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康复教育机构就读就训和接受送教上门服务的残疾学生纳入中小学生学籍管理。

随班就读。优先采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方式,就近安排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整合资源布局,视障特殊教育招生由省级统筹布局,听障特殊教育招生逐步集中到市级特教学校,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的特殊教育招生以县为主。以县区为单位统筹规划,重点选择部分普通学校建立资源教室,配备专门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以下简称“资源教师”),指定其招收残疾学生。其他招收残疾学生5人以上的普通学校也要逐步建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依托乡镇中心学校,加强对农村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支持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办好特教班或特殊教育学校。

统筹布局。发挥特殊教育学校在实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中的骨干作用。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对行政区域内的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进行统筹。听障教育逐步集中到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鼓励市特教学校和东至县特教学校探索举办孤独症儿童少年教学部。鼓励青阳县和石台县在普通中小学附设培智特教部(班)。

送教上门。对不能到校就读、需要专人护理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采取送教进社区、进儿童福利机构、进家庭的方式实施教育。建立完善由县级政府负责,教育、民政、卫生、残联协同落实的送教上门工作机制,为残疾学生提供规范、有效的送教服务。教育部门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教育资源,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落实送教人员、送教任务。残联负责对有需求的重度残疾学生协调提供康复服务、辅助器具上门服务。民政部门负责对家庭困难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残疾儿童走访和救助工作,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卫生计生部门负责指导医疗机构对家庭困难的残疾儿童定期提供医疗服务。财政部门负责落实送教上门、康复训练、学生资助等方面资金。

(二)加快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

支持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普遍增加学前部或附设幼儿园。支持各县区设置专门招收残疾孩子的特殊幼儿园。鼓励各地整合资源,为残疾儿童提供半日制、小时制、亲子同训等多种形式的早期康复教育服务。为学前教育机构中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提供功能评估、训练、康复辅助器具等基本康复服务。

在市特殊教育学校增设高中部。鼓励普通高中和市职教中心通过随班就读、举办特教班等方式扩大招收残疾学生的规模。加强职业教育,支持校企合作,使完成义务教育且有意愿的残疾学生都能接受适宜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机构为残疾学生参加中考提供合理便利。

在池普通高等学校积极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进行必要的无障碍环境改造,给予残疾学生学业、生活上的支持和帮助。统筹残疾人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支持在池高校增设适合残疾人学习的相关专业,增加招生总量。

支持普通高校、开放大学、成人高校等面向残疾学生开展继续教育,支持各种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和完善残疾人终身学习通道。加强就业指导,做好残疾人教育与就业衔接工作。实施国家《“十三五”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行动方案》,多种形式开展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工作。

(三)健全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在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6000元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在制定或调整学前、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时,重点向特殊教育倾斜。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特殊教育学校执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根据需要,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资金,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采用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医教结合、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等工作顺利推进。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彩票公益金用于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具体比例由各县区人民政府确定。

在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基础上,实现残疾学生从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的12年免费教育,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学杂费、书本费、住宿费和生活费。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优先资助残疾学生,逐步加大资助力度。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残疾学生全部受到教育资助。建立完善残疾学生特殊学习用品、教育训练、交通费等补助政策。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特殊教育学校,支持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社会福利机构向残疾人提供特殊教育。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四)加强专业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加大特教师资培养力度,采取公费培养、学费减免、助学贷款等措施,定向培养特殊教育教师。加大培训力度,对特殊教育教师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国培计划”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培训。省级承担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市县级承担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师、资源教师和送教上门教师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落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在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中,重新核定特殊教育学校编制,增设随班就读学校和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教师编制,实现特殊教育学校(特教班)师生比不低于1:4,其中培智、脑瘫、多重残疾、精神残疾等教育不低于1:2.5,实现“一堂双师”目标。加强康复医生、康复治疗师、康复训练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并对招收重度、多重残疾学生较多的学校,适当增加教职工配备。为招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配备专兼职资源教师。

落实并完善特殊教育津贴等工资倾斜政策,对特殊教育教师和教研人员按不低于基本工资的20%发放特教津贴;在核定特殊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时,按原绩效工资水平提高30%,增加部分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鼓励教师终身从事特殊教育事业,对工作满15年并在特殊教育岗位退休的,所享受的特殊教育津贴计入退休金。对普通学校承担随班就读教学管理任务的教师,在绩效工资分配上给予倾斜。为送教上门教师、承担“医教结合”工作的相关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和交通补助,由各地制定具体标准。根据特殊教育的特点,在职称评聘体系中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将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康复教育机构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纳入当地教师职务(职称)评聘规划。关心特教教师身心健康,改善特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教师表彰奖励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

(五)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落实国家特殊教育新课程标准,开发具有池州特色的地方课程,鼓励特殊教育学校开发个性化的校本课程。研制孤独症、多重残疾等学生的课程指南。加强学前、高中及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

推进差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的深度融合。重视教具、学具和康复辅助器具的开发与应用。创新随班就读教育教学与管理模式,建立全面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特殊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完善适合残疾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保证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独立性。

逐步建立各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提供特殊教育指导和支持服务。2018年,依托市特教学校成立市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2019年,东至县完成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建设;2020年,各县区完成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建设。

加强特殊教育教科研队伍建设,组织学校开展特殊教育教学研究,做好特殊教育教学实践培训。配备市级专职特殊教育教研员,各县区应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特殊教育教研员。加强家校合作,充分发挥家庭在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和康复中的作用。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实施工作,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统筹安排资金,合理配置特殊教育和康复资源,切实解决制约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各县区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经县(区)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于2018年8月30日前报市教育局备案。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各县区政府要建立政府领导负责、教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的发展特殊教育工作机制。教育部门要统筹制定提升特殊教育工作方案,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管理,充实特殊教育教师力量,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健全学生学籍管理,及时掌握残疾儿童少年就学状况。发展改革部门要把特殊教育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国家要求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做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审批管理。财政部门要落实和完善特殊教育投入政策,支持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加大对特殊教育学生的资助力度。民政部门要做好福利机构孤残儿童抚育工作,积极在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完善和落实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对特殊教育教师的支持政策。卫生计生部门要做好对残疾儿童少年的医疗与康复服务。残联要继续做好未入学适龄儿童少年实名调查登记工作,加强残疾儿童少年康复训练和辅具配备等工作。

(三)完善专业支撑体系。各县区要建立由教育、心理、医疗、康复、社会工作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建立健全残疾儿童入学评估机制,完善教育安置办法。建立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发挥乡镇(街道)、村(居)民委员会在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信息收集、送教上门、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支持作用。建立健全志愿者扶残助学机制。

(四)营造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的氛围。各地要广泛宣传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重要意义,宣传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和优秀残疾人典型事迹,引导学生和家长充分认识特殊教育对促进残疾人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动员社会各界采用多种形式扶残助学,提供志愿服务,形成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督导检查。建立特殊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对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情况的专项督导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各地要建立督导检查和问责机制,将提升计划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纳入地方各级政府工作实绩的考核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