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池船舶工业基地航拍图。 记者 吴骏 摄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来到合肥滨湖科学城,察看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全省上下感恩奋进,持续擦亮创新这个安徽金字招牌。“如何破解创新链产业链相望难相见?”“如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增效、焕新升级?”“如何巩固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在决胜“十四五”,布局“十五五”的重要节点,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围绕创新精准发问,发人深省。
让“创新因子”释放强劲动能,让“科技之花”结出累累硕果,池州一直在行动。
让企业“唱好主角”
前不久,安徽安芯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生产出厚度仅0.3毫米的6英寸晶圆,标志着国内首条采用LDW先进工艺技术的6英寸车规级芯片及封装生产线成功投产。作为全市首家半导体企业,安芯电子从落户之初的普通“电子厂”成长为行业翘楚,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对创新的执着。
当下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但部分高性能车规级功率芯片却依赖进口。面对这一现状,安芯电子看到的是机遇,决定启动车规级6英寸晶圆设计制造项目,引进国际一流专业人才团队,专攻行业最先进的汽车芯片设计制造技术,助力实现新能源汽车专用芯片国产化替代。“我们不仅要做出‘中国造’的车规级芯片,还要比进口产品更可靠、更环保,这是我们的目标。”公司董事长汪良恩表示。
科技创新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当前,池州正抓住这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加快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一大批企业主动走上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贵池船舶工业基地过去受到技术限制,绝大多数企业只能“修船”不能“造船”,近年来贵池区成立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专班,抢抓船舶产业绿色智能发展机遇,帮助基地引进电池、电驱、燃料等一批新能源船舶配套企业,构建“制造+服务”的生态产业链,并与国内多个高校院所开展深度合作,成立船舶基地科创中心,为船舶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如今,这里年造船能力达到100万载重吨,几乎占了全省“半壁江山”,并朝着“建成全国内河最大的江海联运绿色智能船舶制造集聚区”总目标迈进。池州鑫飞扬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是享受创新红利的企业之一,公司负责人谢飞表示,现在他们每年新能源船舶产能总载重吨达到22万,订单已经排到了2027年。“实践证明,唯有坚持科技创新,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将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持续加强技术革新,研制更多类型的船舶,让越来越多‘池州造’船舶‘扬帆出海’。”谢飞说。
作为创新主体,企业一头连着技术,一头连着市场,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必须更好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截至2024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已经突破400家,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企业自身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市委、市政府构建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等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但对标新要求,科技领军企业少、高端人才短缺、成果转化机制不畅等问题依然是制约池州创新的短板。直面问题,才能破除障碍,未来我市将坚持不懈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五年提升计划,一手抓龙头企业带动,一手抓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加大科技企业招引力度,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努力形成梯次培育、集聚发展的格局。“我们必须要加大创新政策支持力度,注重培育科技型企业,不断激发主体活力,让企业在创新领域敢投、愿投、能投。”市科技局局长鲁绪文表示。
让平台“汇聚能量”
在安徽宝镁轻合金有限公司,一套绿色节能降碳经济循环技术中试线即将投入使用,这套系统可以将宝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镁渣,通过“浸钙—净化—电解—碳化—沉钙”工序制成食品级碳酸钙,不仅实现节能减排,而且将镁渣经济价值提高4倍以上。
该系统的研发者是镁基新材料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它由安徽宝镁牵头,联合重庆大学、东北大学、宝武镁业、安徽星河动力等13家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共同建设,致力于打造产业创新共性服务、重大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引育聚集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也是目前安徽省镁产业唯一高能级创新平台。“产研院自去年1月组建以来,已经拥有9大创新技术和5个创新产品,并成功孵化了5个科技型企业,均是围绕服务镁产业链发展。”产研院首席专家李晓峰说。目前该院主要依托安徽宝镁载体开展工作,未来随着实力不断壮大、条件日益成熟,会进一步扩大“辐射半径”,服务全市乃至全省镁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由龙头企业、高校、企业等主体联合组建创新平台,广泛调动各方资源、集中优势攻关、实现科研成果高效转化,是有效破解创新链产业链“相望难相见”的重要方式,今天的池州正在努力探索。江南轻合金产业研究院与13家企业签订产学研项目合作协议,对轻量化铝合金材料等7个项目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建立71名轻合金行业专家库,与国机集团院士开展高温超高压反应釜的研发及工程转化合作。前不久,安徽省镁铝合金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在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建成并投入使用,作为全省首个聚焦镁铝合金产业的专业检测平台,配备了153台(套)高精度设备,可对镁铝合金材料、型材棒材管材等4大类产品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等135项参数进行检测,已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完成50组产品委托检验。
目前,池州正谋划整合全市科创资源,建设平天湖科创湾,打造“研发+孵化+中试+产业化”全链条创新生态和融合发展空间。同时,聚焦各县区、园区主导(特色)产业,推动组建半导体、金属新材料等8个产业创新研究院,提升产业创新公共服务能力。此外,还采用“外地研发+本地制造”模式,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科创飞地”,通过科创要素和产业要素跨区域对接,从“飞地”汲取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推动本地产业发展。“创新不能‘闭门造车’,我们要进一步建好各类创新平台,推动高校院所实验室成果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建立健全联合攻关机制,让专家带着技术进企业、企业带着问题找专家,加速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鲁绪文说。
让人才“万马奔池”
安徽嘉智信诺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正伟大学毕业进入公司后,一直致力研发特殊精细化学品,近年来他带领研发团队开展10多个自研项目技术攻关工作,累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获评池州市产业创新团队,并联合苏州工学院等高校攻克了树脂自主合成技术,为新能源助剂实现国产化替代提供了一项选择。安徽友进冠华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俞献林,入职十余年来专注技术研发,帮助企业攻克诸多核心技术难题,特别是将企业冶炼废渣含铜量从0.8%逐步降至0.22%,让企业炉渣选矿水平一举跻身国内行业先进行列。安徽高芯众科半导体有限公司技术骨干韦孟德是我市半导体领域产业人才,近年来他和团队成员研发出一种特殊的涂层工艺,让公司这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极大地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
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跃升的基础支撑。池州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大力实施“万马奔池”人才计划,迭代升级人才支持政策,常态化开展人才池州行活动,分赛道抓好高层次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专业技能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近3年引进高校毕业生超3万人、产业领军人才226人、高层次人才团队51个,形成了汇集高人、培养能人、凝聚众人的生动局面。
聚力人才和产业发展需求,我市创新推出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一对一”开展政策解读、待遇落实、人文关怀等定制化服务;建立池州市科技人才团队信息资源库和池州市重点科技人才资源遴选库,并按区域、产业领域和专家层次分类梳理,出台科技人才服务方案。此外,鼓励高校和企业科研人才双向“兼职”,从省内外高校院所遴选专家教授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助力企业更好发展。“服务人才就是服务发展,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完善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政策举措,解决好人才在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方面后顾之忧,让越来越多的‘千里马’奔向池州、扎根池州,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市委人才工作局副局长刘炜表示。未来,我市还将持续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给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鼓励他们大胆探索,让创新的“种子”在宽松的环境里“萌芽”。
科技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不放弃每一个契机、不忽视每一块短板,持之以恒投入、坚持不懈追求,涓滴细流终将汇聚成澎湃之势。池州将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按照“产业是方向、企业是主体、平台是支撑、人才是关键、环境是保障”的思路,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高效协同的成果转化体系,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让创新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最强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