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外围体育投注app > 政务要闻

一滴水的“生金”之旅

阅读次数: 作者:记者 潘选玮 信息来源:池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04 08:06
[字体:]

精心呵护绿水青山这个最大本钱,流淌出源源不断的“生态财富”,让一方水土真正实现“因水而美、因水而富”——


一滴水的“生金”之旅


图为游客在石台县怪潭景区漂流戏水,感受青山绿水带来的清凉。通讯员 何清 摄
  山水池州出好水,特别是在位于皖南山区的石台县,秋浦河在群山之间蜿蜒流淌,山泉水从山涧石缝中汩汩涌出,流向广袤田野,流进工厂车间,沿着生态价值转化的轨迹完成“生金”蜕变:它既是瓶中流淌的富硒宝藏,也是驱动电站的绿色能量,更是串联起山水与乡愁的文旅纽带。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一滴水正以多元姿态,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水产业:从富硒清泉到“液体黄金”的华丽转身
  秋浦河的晨雾尚未散尽,大演乡永福村的乡村振兴产业园已机器轰鸣。安徽氢硒康泉水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地下岩层渗出的涓涓细流,经过杀菌工序净化,在全自动灌装线上完成吹瓶、灌装、封口,最终变身为一箱箱包装精美的瓶装饮用水,即将发往上海、南京等长三角城市。
  “10年前,我们开展了一场寻水之旅,足迹遍布全国2600多个水源地,最终选择在石台投资硒泉产业,就是看中了这里优质且丰富的水资源。”公司董事长赵立新对石台的水赞不绝口。2022年,刚刚落户石台的这家企业产值仅有300万元,去年就跃升至1000万元,今年有望迈入规模以上企业行列。
  看着清澈的河水倒映着现代化厂房,永福村党支部书记吴团结总会想起五年前的场景——那时这里还是一片采沙场,浑浊的河水裹挟着泥沙,连岸边的草木都蒙着一层灰。“以前,大家环保意识淡薄,在河里随意采砂,资源被无序开发,河水浑浊不堪。”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石台县意识到无序采砂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砂场被全面取缔。但砂场取缔后,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生态红线不可触碰,多数工业项目难以落地,如何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好产业,是石台县亟待破解的课题。
  转机还是在“水”上:石台县坐拥丰富的水资源,群峰环抱、溪流纵横,宛如一座天然生态宝库,每年18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奔涌不息。秋浦河作为石台的母亲河,其石台段终点国控断面水质常年维持在Ⅰ类,国控、省控考核监测断面地表水以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 。
  “石台的水,富含硒、锶、锂等多种微量元素,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藏。优质水源就是最珍贵的生态资产,为何不把‘卖水’做成产业?”石台县科技工业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舒志勇介绍说,“我们依据自身优势,将目光聚焦于水产业,尤其是硒泉产业,致力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 以水兴业”的思路逐渐清晰:不搞大开发,只做精培育,让每一滴水都带着生态价值流向市场。为加速推进硒泉产业发展,石台县委、县政府出台了《石台县富硒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技术研发到市场拓展全程护航,13家硒泉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在青山绿水间,形成年产能近200万吨、综合产值1.48亿元的产业集群。最贵的康泉氢硒饮用水,一瓶400毫升市场价在15元左右,石台人把它称作“液体黄金”。
  现如今,这滴水的“生金”半径还在持续扩大。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与精益求精的品质把控,石台硒泉不仅畅销全国各大城市商超、电商平台,更成功叩开国际市场大门,其身影已远达日本、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
 水项目:从山间流水到“能量银行”的价值跃升
  今年6月,总投资78.95亿元的石台抽水蓄能电站传来捷报——历经597天攻坚,这座深藏山腹的“超级洞室”地下厂房正式开挖完成,这标志着电站建设从“破岩攻坚”迈入“智能浇筑”新阶段,主体工程进入核心枢纽建设的关键期。
  沿着长达1.7公里的进厂交通通道,来到位于地下深处的施工区域。宽敞的地下厂房里机器轰鸣,工程车辆穿梭往来,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施工,一派繁忙景象。
  “这里是电站的‘心脏’位置,未来4台3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将在此‘安家’。”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项目生产副经理娄立广指着厂房中央的位置介绍,“建成后,电站就如同一个巨型能量转换器,让每一滴从这里流过的水,摇身一变成为驱动发展的‘绿色动力’。”
  这种“变身”的秘密,藏在电站独特的运作逻辑里。该电站设有上、下两座水库,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水库间的高度落差进行发电。在用电低谷时,利用电力系统的剩余电力将下水库内的水抽到上水库,从而将电能转化为水的势能进行储存。而在用电高峰时,则会放水发电,以补充电力需求。“就像给电网装了个巨型‘充电宝’,让每一度电都用在刀刃上。”娄立广的比喻生动又形象。
  精心规划的选址让电站的“能量转化”更具优势:上水库正常蓄水位755米,下水库268米,两座大坝最大坝高分别达105米和107米,巨大的落差赋予了水流强大的动能。这种设计不仅让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120万千瓦,更让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了最大化。
  按照规划,石台抽水蓄能电站将于2026年6月下闸蓄水,2027年10月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28年7月全部机组投产发电。届时,这滴经历了“势能—电能—势能”循环的水,将爆发出惊人的“生金”能量:电站建成后,将为安徽电网提供调峰、填谷、储能、调频、调相和紧急事故备用等功能,每年可吸纳19.6亿千瓦时低谷电量,提供14.7亿千瓦时的高峰电能,节约35万吨标准煤,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等排放。
  经济价值的释放同样令人惊喜。电站建设期5年,预计累计缴纳税收3.5亿元;项目投产后,年容量电费及发电收入约16亿元,综合税收约1.2亿元,相当于为石台新增了一个稳定的“绿色财源”。
  与此同时,电站紧邻牯牛降、仙寓山两大风景区,建成后形成的“高山出平湖”景观,将为旅游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目前,石台县已启动旅游规划编制,计划打通丁香镇至仙寓镇的线路,形成丁香镇—抽水蓄能电站—仙寓山—牯牛降—县城的旅游环线,让这滴参与能量转换的水,再添一份文旅价值。
  水旅游:从碧浪清波到“文旅活水”的功能转换
  夏日的秋浦河沿岸,总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尖叫与欢笑。在石台大峡谷漂流项目的起点,穿着救生衣的游客排起长队,等待乘坐皮筏艇驶入重阳河的原生态河道。这段经科学改造的漂流路线,以高落差、多急弯著称,皮筏艇在浪花中穿梭,既让游客体验到“速度与激情”,又能在青山环抱中感受清凉惬意。
  “进入7月,我们迎来了漂流旺季,每天都是人流如织。”漂流项目负责人贾国发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指着停车场内密密麻麻的车辆笑道:“人太多了,周末单日接待量就有3000人左右。”
  大量游客的涌入,像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了周边产业的涟漪——沿岸农家乐的炊烟早早升起,民宿老板忙着在微信群里确认订单,卖水枪、凉鞋的小摊前围满了大人小孩。
  临近中午,在怪潭漂流旁的一间农家乐里,老板娘张秀琴正往餐桌上端着农家一品锅、小河鱼锅仔等农家美食。“以前开农家乐,一年到头就盼着黄金周,现在不一样了。”她翻开记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客人数量,“依托漂流项目,现在每天至少有100多位客人来吃饭,最多的时候坐满30桌,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
  如今,这样的农家乐和民宿如珍珠般散落在秋浦河沿岸。目前,石台县已建成4处亲水民宿集群,开发涉水文旅商品64种。“水是石台的魂,也是石台的灵气所在,我们做的就是把这份灵气转化为生产力。”石台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莹莹说,当地以秋浦河为主脉,串珠成链构建全域水网,打造出一系列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户外运动等于一体的水旅游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2024年,石台县涉水旅游收入突破36.5亿元。
  这份繁荣的前提,是对生态的敬畏。“所有涉水旅游项目,先过生态关。”陈莹莹介绍,“一方面,涉水旅游项目规划均与生态保护规划衔接,邀请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参与涉水旅游项目评审,从源头防控生态风险。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完善环保设施,做好环保宣传引导,倡导文明旅游,实现发展与保护双赢。”
  从瓶中富硒水到电站能量流,从漂流浪花到民宿炊烟,石台的一滴水,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中,完成了从资源到财富的多维“生金”之旅。这趟旅程证明:绿水青山不是发展的束缚,而是最丰厚的资本——它能流淌出源源不断的“生态财富”,让一方水土真正实现“因水而美、因水而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