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年12月31日
发布地点:市财政局
发布人:市财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舒志旺
一、信贷投放情况
自年初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对金融“增总量、优结构、降成本、防风险”工作部署,引导全市17家银行机构制定了“开门红”方案,定期督导各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放。1-11月末,全市存款余额1965.44亿元,较年初增加188.70亿元,同比增长12.45%;贷款余额1706.56亿元,较年初增加234.35亿元,同比增长17.59%,增速位居全省第1。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57.34亿元,较年初新增154.37亿元,同比增长23.31%;制造业贷款余额420.88亿元,较年初增长106.97亿元,同比增长40.79%;涉农贷款余额724.22亿元,较年初增加41.85亿元,同比增长7.22%;绿色贷款余额365.28亿元,同比增速74.08%;科技贷款138.84亿元,较年初增长59.33%。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61%,同比下降36个基点,在全省第5低。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率降至1.08%。
二、担保和保险业务开展情况
全市融资担保公司聚焦小微企业在保责任余额39.05亿元,同比增长25.8%;在保户数6988户。同比增长18.2%。全市国有融资担保公司新增政银担业务责任额 27.1亿元,同比增长8.2%。引导保险机构发挥稳定器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全市原保费收入34.72亿元,同比增速为3.83%。其中财险原保费收入13.69亿元,同比增速5.96%,寿险原保费收入21.03亿元,同比增速2.49%。保险理赔金额10.77亿元,其中财险理赔金额9.24亿元,寿险理赔金额1.53亿元
三、资本市场业务开展情况
1.企业首发上市挂牌和直接融资情况
目前我市境内上市公司有4家(九华旅游、艾可蓝、华尔泰、铜冠铜箔),境外(港交所)上市公司1家(远航港口),上市情况全省排名第9。新三板挂牌企业新增2家(华宇电子、金鹏香料),1家(钜芯半导体)获得新三板同意挂牌的函,预计2025年1月份有望成功挂牌。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157家,其中科创板挂牌95家。1-11月,我市实现直接融资额20.6亿元。
2.重点后备企业及股改情况
我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32家,家数全省排名第5。本年度重点后备企业股改目标9家,已完成股改企业5家(安安新材、精隆新材料、普洛兰管道、九州重钢、九华新材料);已完成省区域性股权市场企业股改2家。
3.资本市场业务培训情况
年初以来,我市开展资本市场业务培训13场,培训企业340家,从各县区组织培训企业家数看:市局34家、贵池区21家、青阳县93家、江南产业集中区33家、东至县111家,石台县48家。
4.基金情况
全市已经成立13支新兴产业基金,规模累计达45.30亿元,共投资6个项目,投资金额2.89亿元;正在设立新兴产业基金8支,规模40.70亿元;存量基金共4支,规模42.88亿元,共投资50个项目,投资金额31.55亿元。
四、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情况
11月末,全市“劝耕贷”余额4.25亿元,在保户数为1075户;“税融通”余额44.75亿元,年初以来,累计发放额54.93亿元,贷款企业户数2144户;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年初以来累放金额56.94亿元,同比增长14.60%;池州市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入驻企业86535家,授信总额达1246亿元。
五、金融领域营商环境及助企纾困服务情况
围绕安徽省《创优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2024版)》(获得金融服务领域)主要任务及工作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坚持落实分管市领导月调度、专班周调度工作机制,破解阻碍政策落地及工作落实不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前三季度金融服务领域指标排名全省前列。
市财政局牵头组织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人行池州分行等单位参加,建立“金融服务进园区、下基层、到项目”要素对接活动工作专班,组织金融机构与企业面对面开展融资要素对接活动。目前该项活动已开展36期,今年以来开展16期,累计为103家企业解决融资需求近24.5亿元。另外,池州市入选2024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名单,为普惠金融实践提供引领示范。
六、下一步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用好用足金融政策,协调银行机构盘活存量资金,用好增量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聚焦新型基础设施、重要交通、城市建设,能源、制造业、水利、乡村振兴和现代服务业领域项目建设,全力拓展项目贷款;推动银行机构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增加对制造业、民营企业等实体经济中长期贷款投入,做大首贷户、信用贷款等业务体量;推动“税融通”、续贷过桥资金、新型政银担业务等金融创新模式提质扩量,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紧抓信贷项目储备,强化工作调度,推动“已批未贷”项目落地;有效落实多部门联动机制,开展企业融资需求调查、重点项目建设信息推送,适时组织分行业、多层次银企对接活动,实现信息互通、项目互接,全力保障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资金需求。
(二)推进企业上市挂牌。规范企业达标。支持具备条件的入库企业尽快规范达标,加快上市挂牌工作进程。深化交流合作。深化与省证监局、沪深港交易所、全国股转系统、北交所沟通合作。聚焦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入开展后备企业资源挖掘,筛选有潜力创新型中小企业,分类对接北交所。抢抓战略机遇。围绕科创板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利用长三角资本市场基地为我市重点上市企业提供更多服务,全力支持钜芯半导体、华宇电子等企业在北交所上市融资发展。
(三)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企业运用公司债、可转债、永续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多元化传统融资工具。推动国有企业择优遴选债券发行承销机构,综合参考承销业务资质、承销能力、成功案例等因素。
(四)积极推进金融工作创新。继续发挥“税融通”业务、“劝耕贷”业务、续贷过桥业务在支农支小方面的积极作用。
鼓励银行推动多层次金融产品创新,持续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应收帐款质押订单贷等金融产品,形成稳定规模,不断增强融资供血能力。扩大信用贷款比例,增长小微企业贷款申贷率。督促各银行积极关注上级机构动向,努力争取创新产品在我市先行先试。在无还本续贷、信用类贷款上寻求新的突破。继续推进“进园区、下基层、到项目”活动,纾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痛点。
答记者问
1.安徽日报提问:请问市财政局在创新金融服务、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引领,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金融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助力企业获得贷款支持。常态化开展“进园区、下基层、到项目”活动,组织银、企面对面座谈,实地了解企业困难和诉求。建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统筹解决我市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问题。 严格落实“走访清单”、“申报清单”、“推荐清单”三个清单,加大政策宣传,深入推进“千企万户大走访”,推动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获贷率和感知度。随机调查回访“池”久满意面对面民营企业,对企业反映的诉求及时回应,“一企一行”、“一企一策”量身定制融资服务方案。
二是扎实推动重点企业股改、挂牌和上市。推荐重点企业进入省级后备上市企业库,引导32户重点后备企业对标沪深北交易所,规范治理结构、加大研发投入。对今年已经挂牌新三板的两家企业持续跟踪进展,督促其乘势而上抢先申报北交所。对拟挂牌新三板的企业每周调度挂牌进展,分别督促企业提交内核流程、抓紧回复问询函。
三是引导基金对企业投资。池州市已设新兴产业基金14支,规模累计达47.3亿元,共投资6个项目,投资金额2.89亿元,其中投资我市企业1440万元。支持新兴产业基金更多投向重点产业、关键领域的企业,增加对初创期中小微企业的投入。
2中安在线提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请简要介绍一下,市财政局在推动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方面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答:近年来,市财政局推动深化科技金融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传统科技信贷供给,培育支持科技创新的长期耐心金融,积极探索我市科技金融发展新路径,着力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截止目前,全市科技类企业贷款余额138.84亿元,较年初增长59.33%,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一是聚力扩大科技贷款规模。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和科技企业“白名单”,并向各金融机构推送,加大对该类企业信贷投放力度,目前全市“专精特新”类企业贷款余额63.38亿元,在贷企业442户,“高企贷”贷款余额11.38亿元,在贷企业102户,“科创贷”贷款余额14.08亿元,在贷企业162户。
二是聚力畅通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大力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鼓励各银行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融资质押业务,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已达27亿元。成立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对科技企业开展股权融资,已设立新兴产业基金13支,规模累计达45.3亿元,共投资6个项目,投资金额2.89亿元。
三是聚力完善科技企业金融保障机制。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科技企业融资提供支持,解决科技企业难题,全市为62户科技企业提供担保,担保金额2.85亿元。引导保险机构深入园区及科技类企业,开展科技类保险业务,为科技科技企业稳步发展“托底”。目前全市保险机构共为121户科技企业提供保险保障,保额69.33亿元。
3.安徽法治报提问:池州市入选2024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名单,那么市财政局在普惠金融方面的做法成效如何?
答:市财政局坚持政府引导,强化政策协同,全力统筹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源更好“支小助微”,稳步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28.72亿元,较年初增长61.25亿元,增幅23.53%。普惠型农户生产经营性贷款余额181.35亿元,较年初增长33.35亿元,增幅22.53%。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16%,低于全省平均利率0.13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四低。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余额32.49亿元,较年初增长23.59亿元。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188.55亿元,较年初提升39.55亿元,增幅26.53%。
一是畅通为企纾困渠道。持续开展小微企业银企专题对接,深入开展金融服务“进园区、下基层”专项活动。依托12345金融服务专线、创优营商环境为企服务平台等渠道,收集并解决38家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授信总额13.1亿元。推广续贷过桥、延期还本付息,今年以来,为225户小微企业办理过桥资金达6.51亿元,有效解决了企业短期资金接续难题。开展上市后备资源摸排,32家企业进入省级后备库,数量居全省第5。
二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形成差异化、精细化利率定价体系,规范金融机构收费,降低融资担保费率,促进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全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4.16%,同比下降37个BP。
三是加大普惠金融创新。推出“民宿贷”、“活体贷”、“信e贷”等特色金融产品,为150户小微三农主体授信3.3亿元。成功搭建“数字普惠”平台,建成小微企业融资“310”模式【小微企业3分钟申贷、1分钟获得响应、0人工干预】。纵深推进“红色信E贷”,推动17家金融机构入驻,上架89款普惠金融产品,为农户、农业合作社、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授信92亿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